电针通过调节Nrf2信号通路改善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小鼠的运动症状

电针通过调节自噬改善帕金森病症状的研究

学术背景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全球第二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中脑黑质区多巴胺(dopamine, DA)神经元的逐渐丧失以及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的异常积累,导致运动功能受损,如运动迟缓、僵硬、静止性震颤和步态障碍。目前,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依赖多巴胺替代疗法,尤其是左旋多巴(levodopa)的使用。然而,左旋多巴在疾病晚期存在疗效窗口狭窄和副作用显著的局限性。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替代疗法成为研究热点。

自噬(autophagy)是一种细胞自我降解异常、聚集或错误折叠蛋白质的过程,对维持神经元稳态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帕金森病患者和动物模型中存在自噬功能受损,而恢复自噬功能可能对神经保护有重要意义。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related factor 2, NRF2)是调控自噬相关基因的关键因子,能够通过激活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来维持细胞稳态。电针(electroacupuncture, EA)作为一种副作用小且疗效显著的替代疗法,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然而,电针是否通过NRF2信号通路调节自噬来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尚未明确。

论文来源

本论文由Jiping Zhang、Zhiyi Fu等多名作者合作完成,研究团队主要来自中国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超声诊断科、清华大学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等机构。论文于2025年1月2日首次发表在《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期刊上,DOI为10.1152/jn.00497.2024。

研究流程

1. 动物模型建立与分组

研究使用8-10周龄的雄性C57BL/6野生型(wild-type, WT)小鼠和NRF2基因敲除(knockout, KO)小鼠。帕金森病模型通过连续7天腹腔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 MPTP)建立。MPTP注射后,WT小鼠被随机分为三组:MPTP组、MPTP+电针组和MPTP+左旋多巴(Madopar, MA)组;NRF2 KO小鼠则分为MPTP组和MPTP+电针组。

2. 电针干预

电针干预选择百会穴(GV20)和太冲穴(LR3)进行治疗。电针刺激频率为2 Hz,每天进行20分钟,持续14天。电针组小鼠在治疗期间保持清醒状态,而MA组小鼠则接受左旋多巴治疗。

3. 行为学分析

通过旋转棒试验(rotarod test)和杆试验(pole test)评估小鼠的运动功能。旋转棒试验中,小鼠在逐渐加速的旋转棒上停留的时间被记录,而杆试验中,小鼠从杆顶爬到底部的时间被测量。

4. 组织学分析

行为学测试后,小鼠被麻醉并进行心脏灌注,取脑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IHC)和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 IF)染色,以检测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 TH)和α-突触核蛋白的表达水平。此外,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观察黑质区自噬体和溶酶体的数量变化。

5. 分子机制研究

通过Western blot和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检测自噬相关蛋白(ATG7、LC3II、p62)和NRF2信号通路相关分子(NRF2、KEAP1)的表达水平。

主要结果

1. 电针改善运动功能

电针和左旋多巴治疗均显著改善了MPTP诱导的小鼠运动功能障碍。在旋转棒试验和杆试验中,电针组和MA组小鼠的运动表现显著优于MPTP组小鼠。

2. 电针保护多巴胺神经元

MPTP组小鼠黑质区TH阳性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而电针和左旋多巴治疗均显著减少了神经元损失。此外,电针显著降低了α-突触核蛋白的表达水平。

3. 电针恢复自噬功能

MPTP组小鼠自噬相关蛋白ATG7和LC3II的表达显著降低,而p62水平显著升高,提示自噬功能受损。电针和左旋多巴治疗均显著上调了ATG7和LC3II的表达水平,并降低了p62水平,表明自噬功能得到恢复。

4. 电针激活NRF2信号通路

电针显著上调了总NRF2和核NRF2的表达水平,同时降低了KEAP1的表达水平。在NRF2 KO小鼠中,电针对自噬相关蛋白的调节作用消失,且未表现出神经保护作用。

结论

本研究证明了电针通过激活NRF2信号通路调节自噬功能,从而改善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小鼠的运动功能和多巴胺神经元损失。这一发现不仅为电针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也为帕金森病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潜在的新方向。

研究亮点

  1. 电针的神经保护作用:电针显著改善了MPTP诱导的小鼠运动功能障碍,并减少了多巴胺神经元的损失。
  2. 自噬功能的恢复:电针通过上调ATG7和LC3II的表达,降低了p62水平,恢复了自噬功能。
  3. NRF2信号通路的关键作用:电针的神经保护和自噬调节作用依赖于NRF2信号通路的激活。
  4. 创新性实验设计:研究结合了行为学、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多种方法,系统性地验证了电针的疗效和机制。

科学价值与应用价值

本研究不仅深化了对电针治疗帕金森病机制的理解,还为开发基于NRF2信号通路的帕金森病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未来,电针作为一种副作用小且疗效显著的替代疗法,有望在帕金森病的临床治疗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