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围手术期循环DNA水平与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的关联研究

学术背景 循环DNA(circulating DNA, cirdna)近年来在肿瘤诊断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癌症的液体活检(liquid biopsy)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cirdna不仅可以用于检测肿瘤的基因突变,还可以在治疗监测、癌症复发监测以及癌症筛查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关于cirdna在围手术期(perioperative period)的动态变化及其来源的研究仍然较少。手术作为一种常见的癌症治疗手段,其伴随的组织损伤、炎症反应以及免疫细胞的激活可能导致cirdna的释放增加。此外,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能在术后炎症反应中发挥作用,并与cirdna的释放密切相关。 本研究旨在探...

5-HT 调控组蛋白血清素化和瓜氨酸化以驱动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和肝转移

5-HT 调控组蛋白血清素化和瓜氨酸化以驱动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和肝转移

5-羟色胺调控组蛋白修饰驱动肝癌转移的机制研究 学术背景 癌症转移是导致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内脏器官的转移,如肝癌(liver metastasis)。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s, NETs)是一类具有高度转移潜力的肿瘤,其中神经内分泌前列腺癌(neuroendocrine prostate cancer, NEPC)和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等肿瘤的肝转移率较高,预后极差。尽管癌症转移的机制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神经内分泌肿瘤通过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转移的机制尚不明确。 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是一种重要的神...

自然杀伤细胞促进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并抑制小鼠黄斑变性

黄斑变性研究揭示自然杀伤细胞对疾病进展的抑制作用 背景介绍 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是全球老年人群中不可逆致盲的主要原因。随着人口老龄化,AMD的发病率显著上升。AMD的早期特征包括视网膜下的不溶性脂质积聚(即玻璃疣),晚期则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光感受器萎缩(干性AMD)以及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湿性AMD)。其中,湿性AMD约占90%的视力损失案例。 尽管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疗法在治疗湿性AMD上取得了成功,但很多患者对这种治疗反应不完全,仍然存在持续的液体渗出、出血和纤维化问题。这表明,深入了解AMD的病理机制可能会带来新的治疗策略。 炎症在AMD的进展中起关键作用。在AMD的早期阶段,含有免疫原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