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由Cristiana Spinelli、Lata Adnani、Brian Meehan、Laura Montermini、Sidong Huang、Minjun Kim、Tamiko Nishimura、Sidney E. Croul、Ichiro Nakano、Yasser Riazalhosseini和Janusz Rak等作者共同完成。研究主要围绕胶质母细胞瘤(GBM)中的血管生成机制展开,特别是通过间充质胶质瘤干细胞(mesenchymal glioma stem cells, mes-GSCs)释放的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对血管生成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最常见且致命的原发性脑肿瘤之一,其血管生成异常复杂且异质性高。尽管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抗血管生成疗法在GBM患者中显示出一定的血管反应,但并未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率。这表明GBM的血管生成机制可能涉及其他未被充分理解的途径。近年来,细胞外囊泡(EVs)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特别是其在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中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分子亚型的胶质瘤干细胞(GSCs)如何通过EVs影响血管生成,并揭示其潜在的分子机制。
研究分为多个步骤,首先通过体内实验比较了前神经型(proneural, PN)和间充质型(mesenchymal, Mes)GSCs在免疫缺陷小鼠中引发的肿瘤血管模式差异。结果显示,Mes-GSCs引发的肿瘤血管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血管扩张”(vasectasia)现象,即血管直径显著增大,而PN-GSCs则主要引发典型的血管生成(angiogenesis)。进一步的研究发现,Mes-GSCs通过释放携带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EVs,将EGFR转录本传递给内皮细胞,从而引发血管扩张。
为了验证这一机制,研究团队通过药理学(使用EGFR抑制剂dacomitinib)和基因编辑(CRISPR/Cas9敲除EGFR)方法,抑制了内皮细胞中EGFR的表达和磷酸化。结果显示,这两种方法均能显著抑制Mes-GSCs引发的血管扩张现象。此外,EGFR抑制还显著延长了小鼠的生存期,并与VEGF阻断疗法产生了协同效应。
本研究揭示了Mes-GSCs通过EVs介导的EGFR传递在GBM血管生成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其引发的血管扩张现象。这一发现为GBM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即通过抑制EGFR信号通路来克服VEGF阻断疗法的耐药性。此外,研究还表明,EVs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信息传递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
本研究不仅深化了对GBM血管生成机制的理解,还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抑制EGFR信号通路,可能能够克服现有抗血管生成疗法的局限性,从而改善GBM患者的预后。此外,EVs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也为未来的肿瘤治疗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