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分阶段泛基因组进行杂交马铃薯单倍型设计

利用分阶段泛基因组进行杂交马铃薯单倍型设计

学术背景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全球最重要的块茎作物之一,每年为超过120个国家的13亿人口提供食物。然而,马铃薯的四倍体基因组和克隆繁殖方式使其育种进展缓慢,难以通过传统的育种方式快速积累有益性状。为了加速马铃薯的改良,科学家们提出了基于二倍体自交系的种子繁殖杂交系统。然而,二倍体自交系的开发受到大量有害变异的阻碍,这些有害变异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生长和整体适应性。因此,理解这些有害变异的本质并找到消除它们的方法,成为当前杂交马铃薯研究的重点。

此外,大多数已发表的二倍体马铃薯基因组是未分相的,这掩盖了单倍型多样性和杂合性的关键信息。为了克服这一挑战,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分相的马铃薯泛基因组图谱,旨在揭示马铃薯基因组的结构变异(Structural Variants, SVs)和单倍型多样性,并为未来的马铃薯育种提供理论支持。

论文来源

这篇论文由Lin ChengNan WangZhigui Bao等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比利时列日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学研究所等多个机构的科学家共同完成。论文于2024年12月2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题为《Leveraging a phased pangenome for haplotype design of hybrid potato》。

研究流程与结果

1. 分相泛基因组的构建

研究人员首先选择了31个二倍体马铃薯品种,包括10个野生种和19个栽培种,并生成了60个单倍型的基因组序列。通过PacBio HiFi测序和Hi-C技术,研究人员对这些品种进行了高精度的基因组组装。每个单倍型的基因组大小平均为811 Mb,contig N50为12.25 Mb。通过Hi-C数据,研究人员将单倍型组装成伪染色体,锚定率达到95.17%。

为了构建马铃薯的泛基因组图谱,研究人员使用了Pangenome Graph Builder (PGGb)minigraph-cactus两种方法。最终,他们构建了一个包含60个单倍型的泛基因组图谱(PPG-v.1.0),该图谱包含248.64百万个节点和345.61百万条边,总序列长度为3,076 Mb。与线性参考基因组相比,泛基因组图谱能够更好地捕捉马铃薯基因组的多样性。

2. 结构变异的起源与动态

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了马铃薯基因组中的结构变异(SVs),发现90.6%的SVs与转座元件(Transposable Elements, TEs)相关。特别是,长末端重复反转录转座子(LTR/Gypsy)介导的SVs显著多于其他类型的TEs。研究人员还发现,TEs通过同源重组介导的结构变异(TE-mediated rearrangements, TEMRs)在马铃薯基因组中广泛存在,尤其是在栽培种中。

通过比较野生种和栽培种的基因组,研究人员发现栽培种的杂合性显著高于野生种(14.0% vs. 9.5%),这表明在马铃薯的驯化过程中发生了广泛的杂交。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栽培种中存在大量的单倍型特异性倒位(haplotype-specific inversions),这些倒位可能与马铃薯的块茎形成和生长相关。

3. 有害结构变异的鉴定与清除

研究人员鉴定了19,625个潜在的有害结构变异(Deleterious Structural Variants, DSVs),并发现这些DSVs在马铃薯基因组中倾向于以杂合状态存在。特别是在栽培种中,97%的DSVs是杂合的,这表明这些有害变异在驯化过程中被“庇护”下来,避免了负选择。

为了清除这些有害变异,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基于泛基因组图谱的计算设计方法,旨在设计理想的马铃薯单倍型(Ideal Potato Haplotypes, IPHs)。通过模拟重组事件,研究人员成功设计出了两个理想的单倍型组合(IPHs-A和IPHs-E),这些组合中的有害变异显著减少,为未来的马铃薯育种提供了重要参考。

4. “破窗效应”与有害变异的积累

研究人员还发现,DSVs在马铃薯基因组中倾向于形成簇状分布,这种现象被称为“破窗效应”(Broken-Window Effect)。具体来说,DSVs周围的单核苷酸多态性(Deleterious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DSNPs)在耦合相(coupling phase)中显著多于排斥相(repulsion phase)。这种效应可能是由于DSVs降低了周围区域的重组率,导致有害变异在局部积累。

结论与意义

这项研究通过构建分相的马铃薯泛基因组图谱,揭示了马铃薯基因组中的结构变异和单倍型多样性,特别是栽培种中广泛存在的杂合性和有害变异。研究人员还开发了一种计算设计方法,成功设计出了理想的马铃薯单倍型,为未来的杂交马铃薯育种提供了重要工具。

这项研究的科学价值在于,它不仅揭示了马铃薯基因组的结构变异和进化动态,还为其他克隆繁殖作物的基因组研究和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研究提出的“破窗效应”为理解有害变异在基因组中的积累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亮点

  1. 分相泛基因组图谱的构建:研究人员首次构建了包含60个单倍型的马铃薯泛基因组图谱,为理解马铃薯基因组的多样性和结构变异提供了重要资源。
  2. 结构变异的起源与动态:研究揭示了TEs在马铃薯基因组结构变异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LTR/Gypsy介导的SVs在栽培种中的广泛存在。
  3. 有害变异的鉴定与清除:研究人员鉴定了大量有害结构变异,并通过计算设计方法成功减少了这些变异,为马铃薯育种提供了新的工具。
  4. “破窗效应”的发现:研究首次提出了DSVs在基因组中的“破窗效应”,为理解有害变异的积累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这项研究不仅为马铃薯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还为其他作物的基因组研究和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