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电穿孔建模:脉冲间电场方向变化及IRE后区域电导率增加的影响

组织电穿孔建模研究

背景介绍

电穿孔(Electroporation)是一种在细胞膜暴露于短时电脉冲时发生的现象,能够增加细胞膜对离子和大分子的通透性。根据电脉冲对细胞膜的影响,电穿孔可分为可逆电穿孔(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 RE)不可逆电穿孔(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 IRE)。IRE是一种非热组织消融技术,通过电极施加高电压脉冲诱导细胞凋亡,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然而,传统的IRE模拟模型未能充分考虑电脉冲间电场方向变化及IRE区域电导率增加对消融效果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数值模型,旨在更准确地预测肿瘤消融区域,提升临床治疗计划的精确性。

论文来源

本论文由Fei GuoXinghe GouCong Zou共同完成,他们均来自重庆邮电大学生态安全研究所。论文发表于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TBME),并于2025年正式出版。该研究得到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2377223)的部分支持。

研究流程与结果

研究流程

  1. 模型建立与参数设定
    研究团队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 6.1构建了一个二维肿瘤模型。肿瘤被模拟为半径为1厘米的圆形,电极由不锈钢制成,半径为0.25毫米,三个电极均匀分布在半径为0.5厘米的圆周上。脉冲参数设置为:单极脉冲宽度1微秒,幅值2500伏,上升和下降时间均为10纳秒。

  2. 电穿孔效应与热效应模拟
    在肿瘤模型中,研究者通过电极对施加脉冲电场,利用拉普拉斯方程计算电场分布,并通过生物热传导方程描述组织温度分布。电导率模型采用平滑的阶跃函数(Heaviside Function),考虑了电场强度、温度及电穿孔阈值的影响。

  3. 电场方向变化效应
    研究者首次建立了电场方向变化角度与IRE阈值之间的线性关系,并将其引入模型中。通过atan2函数计算电场方向变化角度,并调整IRE阈值,以模拟电场方向变化对消融效果的影响。

  4. IRE区域电导率增加效应
    研究者改进了电导率模型,考虑了IRE区域电导率的增加对后续脉冲作用的影响。在IRE区域,电导率增加后不再恢复到初始值,从而影响后续脉冲的电场分布。

  5. Sobol敏感性分析
    为了量化参数不确定性对消融区域的影响,研究者采用Sobol方法分析了四个参数(单极脉冲IRE阈值、双极脉冲IRE阈值、初始电导率和电导率增长因子)对消融区域的敏感性。

主要结果

  1. 电场与电导率分布
    与传统模型相比,改进模型(Base_TI)在电场方向变化区域电场略有增加,但在IRE区域电场显著降低。电导率分布也因IRE区域电导率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2. 消融区域变化
    改进模型显著减少了IRE区域和电穿孔区域。与传统模型相比,Base_TI模型的IRE区域减少了14.40%,电穿孔区域减少了9.18%。

  3. 敏感性分析
    Sobol分析表明,消融区域主要受单极和双极脉冲IRE阈值的影响,电导率参数的影响较小。

  4. 实验验证
    通过马铃薯切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实验结果与改进模型的预测高度一致,证实了模型的有效性。

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改进模型首次将电场方向变化和IRE区域电导率增加引入组织IRE消融模拟中,显著提高了消融区域的预测精度。研究结果表明,电场方向变化和IRE区域电导率增加对电场分布、电导率分布及消融区域均有显著影响。改进模型为临床肿瘤治疗计划提供了更可靠的理论支持。

研究亮点

  1. 创新性模型
    首次将电场方向变化和IRE区域电导率增加纳入IRE消融模拟,填补了传统模型的不足。

  2. 高预测精度
    改进模型显著提高了消融区域的预测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

  3. 实验验证
    通过马铃薯切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增强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其他有价值的信息

研究还指出,未来可以考虑将脉冲序列和多脉冲效应纳入模型,以进一步优化肿瘤消融的预测效果。


本研究为IRE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具有显著的科学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通过改进模型,研究者为肿瘤治疗计划的精确制定开辟了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