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c型细胞色素mtrc到U(VI)-配体复合物的电子转移的物种依赖性分子机制

铀(Uranium, U)是一种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放射性元素,主要以其六价(U(VI))和四价(U(IV))两种氧化态存在。在氧化条件下,U(VI)是主要的稳定形式,而在还原条件下,U(VI)可以被还原为U(IV)。这一还原过程可以通过非生物途径(如含铁或硫化物的矿物)或生物途径(如细菌)实现。特别是,Shewanella属的细菌能够通过细胞色素c(c-type cytochromes)将电子传递给金属和放射性核素,如U(VI)。尽管细胞内电子传递机制已被广泛研究,但电子如何传递到外部电子受体(如U(VI))的过程仍不清楚。 MtrC是一种位于Shewanella细菌外膜表面的十血红素(decaheme)c型细胞色素,能够将电子传递给U(VI)。然而,MtrC与U(VI)之间的电子传递机制,...

非生物和生物硫化物条件下无定形钼硫化物的形成:钼封存机制的比较研究

钼(Molybdenum, Mo)是海洋中含量最丰富的微量金属之一,其在不同氧化还原条件下的行为差异使其成为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的有效指示剂。特别是在缺氧和硫化的环境中,钼的形态和行为与其在氧化环境中的表现截然不同。然而,钼在硫化环境中的固存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此前的研究提出,硫酸盐还原细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 SRB)可能通过主动摄取和还原钼,或通过其细胞表面诱导铁(Fe)独立的钼络合和还原来促进钼的固存。然而,这些生物途径的具体机制及其相对贡献仍存在不确定性。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的实验,探讨钼(VI)物种(如钼酸根 MoO₄²⁻ 或硫代钼酸根 MoS₄²⁻)、二价铁(Fe²⁺)和 SRB 之间的相互作用,重点关注导致钼还原沉淀的条件组合,以揭示钼在硫化环...

子弹形磁小体的晶体形状和取向对磁性微结构的影响

磁趋磁细菌(Magnetotactic Bacteria, MTB)是一类能够生物矿化磁小体(magnetosomes)的微生物。磁小体是由膜包裹的磁性纳米晶体,主要由磁铁矿(Fe₃O₄)或硫铁矿(Fe₃S₄)组成。这些磁小体在细菌细胞内排列成链状或特定方向,赋予细菌磁偶极矩,使其能够沿着地球磁场线进行定向运动,这一现象称为磁趋性(magnetotaxis)。磁趋性帮助细菌在垂直化学浓度梯度(通常是氧气梯度)中定位和维持其最佳位置。 磁小体的磁性特性由其大小、形状、晶体取向和空间排列决定,这些特性使其成为研究纳米颗粒磁性的理想模型。然而,不同菌株的磁小体具有不同的晶体形态和取向,尤其是子弹形(bullet-shaped)磁小体,其晶体形态与磁铁矿的平衡形态存在显著偏差,且其形态伸长轴不一定与...

基于镓-多酚网络的可注射多功能水凝胶的简易制造及其在感染创面愈合中的卓越抗菌活性

多功能水凝胶促进感染性伤口愈合的全新研究 在当前临床环境中,感染性伤口尤其是抗生素耐药性病原体感染的伤口,已经成为一种重大挑战。这些慢性性或难以愈合的伤口常常由于炎症过度、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以及抗生素疗效下降而延误愈合进程。然而,现有的治疗手段,如抗生素治疗和传统伤口敷料,难以同时解决感染、抗生素耐药及其他组织再生相关问题。基于此背景,多功能性水凝胶因为其类细胞外基质的三维结构,成为一种具有潜力的先进伤口敷料。然而,如何实现在简单、低成本制备的条件下,赋予水凝胶抗菌、抗炎、抗氧化、自愈合性以及体内生物相容性,仍然是一个未解决的科学问题。 最近,来自Fuzhou University和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等研究机构的多位科学家,包括Minglang Zou和Da H...

光谱方法区分两种新型三明治型氧化钨簇化合物

通过二维相关红外光谱技术区分新型三明治型钨氧簇化合物 背景简介 多金属氧酸盐(Polyoxometalates, POMs)是一类通过氧配位连接过渡金属离子的金属-氧簇化合物,在催化、光学、医学和磁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由于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POM分子的光谱特性通常相似,其表征和区分存在较大困难。尤其是在单晶X射线衍射(Single 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SC-XRD)方法中,通常需要高质量的单晶作为前提,而这对于某些多金属氧酸盐的合成来说是一项挑战。 在过去的研究中,二维相关光谱技术(Two-dimensional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2D-COS)被提出,并因其能够通过激发变量(如温度、磁场等)的变化研究复杂...

金纳米簇与Ag(I)离子相互作用的荧光动力学机制研究

背景与研究问题 金原子纳米簇(atomic gold nanoclusters,简称AuNCs)的粒径通常不超过2纳米,因其独特的光物理特性,近年来在生物医学、催化和传感等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些特性包括良好的催化活性、可调的光发射、生物相容性及无毒性等。然而,尽管人们对金纳米簇在诸如近红外发光探针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应用成果,该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设计和合成具备近红外(near-infrared, NIR)发光性质的新型金纳米簇尤为困难。此外,影响金纳米簇发光性能的机制复杂,与颗粒尺寸、表面配体及金属的组成等因素直接相关。 近年来,“抗电镀反应”(anti-galvanic reaction,AGR)的概念被引入该领域。与经典的电镀反应不同,AGR中活性较低的金属能够被活性较高的金属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