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尔沿海地区蓝碳循环研究

研究背景 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全球变暖,对全球碳循环施加了巨大压力。海洋作为重要的碳汇,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CO₂),导致海水酸化,进而对依赖碳酸盐矿物的海洋生物产生不利影响。沿海湿地,如潮间带盐沼(sabkhas)、红树林和盐水湖入口,是重要的蓝碳(blue carbon)储存地,具有显著的气候学意义。蓝碳是指从大气和海洋中吸收并储存的碳,其储存能力和机制受到多种物理、地球化学和生态因素的影响,包括溶解碳的上涌、碳酸盐矿物的矿化以及沉积物中微生物的碳循环。 卡塔尔半岛的沿海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为研究蓝碳储存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场所。然而,卡塔尔沿海沉积物中碳储存与有机质(OM)降解和微生物活动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生物和地球化学工具,探讨卡塔尔三个独特沿海地...

GutBugDB:预测人类肠道微生物介导的生物和异生物分子生物转化的网络资源

近年来,人类肠道微生物群(Human Gut Microbiota, HGM)在药物和营养素代谢中的重要作用逐渐被认识到。肠道微生物群不仅影响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还通过其代谢酶参与药物和生物活性分子的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从而影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然而,由于肠道微生物群的复杂性和个体间的差异性,确定特定微生物对药物和营养素代谢的具体贡献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开发了GutBugDB,这是一个开放获取的数字资源库,旨在预测人类肠道微生物群介导的生物和异生物质(xenobiotic)分子的生物转化。 论文来源 该研究由Usha Longwani、Ashok K. Sharma、Aditya S. Malwe、Shubham K. J...

细菌在全球碘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关键和多样化作用

碘(Iodine, I)是一种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的微量元素。它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如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的主要成分,直接影响甲状腺功能。然而,全球约有19亿人受到碘缺乏症(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 IDD)的影响,症状包括甲状腺肿大(Goiter)和克汀病(Cretinism)。虽然通过食盐加碘和食品强化可以有效预防IDD,但过量摄入碘也会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此外,放射性碘同位素(如131I和129I)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尤其是在核事故或核武器生产过程中释放的放射性碘,可能引发甲状腺癌等疾病。 在自然界中,碘主要以碘酸盐(Iodate, IO3-)、碘化物(Iodide, I-)和有机碘(Organic Iodine, Org-...

从c型细胞色素mtrc到U(VI)-配体复合物的电子转移的物种依赖性分子机制

铀(Uranium, U)是一种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放射性元素,主要以其六价(U(VI))和四价(U(IV))两种氧化态存在。在氧化条件下,U(VI)是主要的稳定形式,而在还原条件下,U(VI)可以被还原为U(IV)。这一还原过程可以通过非生物途径(如含铁或硫化物的矿物)或生物途径(如细菌)实现。特别是,Shewanella属的细菌能够通过细胞色素c(c-type cytochromes)将电子传递给金属和放射性核素,如U(VI)。尽管细胞内电子传递机制已被广泛研究,但电子如何传递到外部电子受体(如U(VI))的过程仍不清楚。 MtrC是一种位于Shewanella细菌外膜表面的十血红素(decaheme)c型细胞色素,能够将电子传递给U(VI)。然而,MtrC与U(VI)之间的电子传递机制,...

非生物和生物硫化物条件下无定形钼硫化物的形成:钼封存机制的比较研究

钼(Molybdenum, Mo)是海洋中含量最丰富的微量金属之一,其在不同氧化还原条件下的行为差异使其成为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的有效指示剂。特别是在缺氧和硫化的环境中,钼的形态和行为与其在氧化环境中的表现截然不同。然而,钼在硫化环境中的固存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此前的研究提出,硫酸盐还原细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 SRB)可能通过主动摄取和还原钼,或通过其细胞表面诱导铁(Fe)独立的钼络合和还原来促进钼的固存。然而,这些生物途径的具体机制及其相对贡献仍存在不确定性。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的实验,探讨钼(VI)物种(如钼酸根 MoO₄²⁻ 或硫代钼酸根 MoS₄²⁻)、二价铁(Fe²⁺)和 SRB 之间的相互作用,重点关注导致钼还原沉淀的条件组合,以揭示钼在硫化环...

燃煤电厂附近地下水中硒微生物修复效果的影响因素

硒(Selenium)是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参与多种生物代谢过程。然而,硒的浓度过高时,会对人类、动物和环境造成严重的毒性影响。工业活动,尤其是燃煤发电厂的煤炭燃烧,是地下水硒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燃煤过程中产生的飞灰(fly ash)在处置过程中,硒会通过渗滤进入地下水,导致水体污染。硒的毒性形式主要是其氧化态,如硒酸盐(selenate, Se(VI))和亚硒酸盐(selenite, Se(IV)),这些化合物在水中溶解度较高,容易被生物吸收,进而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研究人员探索了多种修复技术,其中微生物修复(microbial remediation)因其成本效益高、环境友好等优势,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微生物修复利用天然微生物群落的代谢...

土壤中微生物胞外聚合物的界面行为与生态多功能性

土壤是陆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产物,也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基础。微生物赋予土壤生命特性,并驱动其内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微生物在土壤结构改良、肥力提升、污染控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生物在土壤中主要以微菌落或生物膜(biofilm)的形式附着在土壤矿物和有机物的表面。生物膜是由微生物(细菌、藻类、真菌和/或古菌)嵌入自身分泌的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中,并附着在有机-无机界面上形成的。EPS作为生物膜的结构完整性载体,决定了生物膜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功能复杂性。EPS在土壤中通过其粘附性、吸湿性和络合能力等特性,对土壤健康有着重要贡献。 然而,目前对土壤中EPS的研究尚不充分,尤其是在其生态功能和界面行为方面...

子弹形磁小体的晶体形状和取向对磁性微结构的影响

磁趋磁细菌(Magnetotactic Bacteria, MTB)是一类能够生物矿化磁小体(magnetosomes)的微生物。磁小体是由膜包裹的磁性纳米晶体,主要由磁铁矿(Fe₃O₄)或硫铁矿(Fe₃S₄)组成。这些磁小体在细菌细胞内排列成链状或特定方向,赋予细菌磁偶极矩,使其能够沿着地球磁场线进行定向运动,这一现象称为磁趋性(magnetotaxis)。磁趋性帮助细菌在垂直化学浓度梯度(通常是氧气梯度)中定位和维持其最佳位置。 磁小体的磁性特性由其大小、形状、晶体取向和空间排列决定,这些特性使其成为研究纳米颗粒磁性的理想模型。然而,不同菌株的磁小体具有不同的晶体形态和取向,尤其是子弹形(bullet-shaped)磁小体,其晶体形态与磁铁矿的平衡形态存在显著偏差,且其形态伸长轴不一定与...

磁铁矿纳米颗粒在连续氧化还原循环中作为不稳定的生物地球电池

铁(Fe)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广泛存在于土壤和沉积物中,并参与全球碳、氮和氧的循环。铁的氧化还原反应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铁氧化和铁还原过程中。铁矿物,尤其是混合价态的铁矿物(如磁铁矿),由于其高表面积和氧化还原活性,能够影响环境中营养物质和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近年来,研究发现磁铁矿纳米颗粒(MNPs)可以作为微生物的电子供体和受体,充当“生物地球电池”,在微生物驱动的氧化还原循环中储存和释放电子。然而,磁铁矿纳米颗粒在连续氧化还原循环中的稳定性及其对矿物完整性和性质的影响尚不清楚。 本研究旨在探讨磁铁矿纳米颗粒在连续氧化还原循环中作为生物地球电池的可行性,并研究其矿物性质的变化及其对环境中污染物和营养物质的影响。通过微生物驱动的氧化还原循环实验,作者揭示了磁...

从水力压裂返排水中回收的含Fe(III)固体微生物还原及其对废水处理的启示

水力压裂(hydraulic fracturing)是一种从非常规储层中提取天然气的技术,但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返排水和产出水。这些水中含有复杂的有机和无机成分,尤其是与这些流体相关的固体物质,通常富含铁(Fe)、有毒有机物、重金属和天然放射性物质(NORM)。尽管这些固体物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但关于其成分及其与微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仍然有限。此外,这些固体物质的长期环境归宿也缺乏深入理解。 本研究旨在分析来自英国Bowland页岩(Bowland Shale)水力压裂井的返排水中的固体物质,并探讨这些富含Fe(III)的固体在厌氧条件下被微生物还原的潜力。通过使用电子穿梭体(electron shuttle)——蒽醌-2,6-二磺酸盐(anthraquinone-2,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