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tBugDB:预测人类肠道微生物介导的生物和异生物分子生物转化的网络资源

近年来,人类肠道微生物群(Human Gut Microbiota, HGM)在药物和营养素代谢中的重要作用逐渐被认识到。肠道微生物群不仅影响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还通过其代谢酶参与药物和生物活性分子的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从而影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然而,由于肠道微生物群的复杂性和个体间的差异性,确定特定微生物对药物和营养素代谢的具体贡献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开发了GutBugDB,这是一个开放获取的数字资源库,旨在预测人类肠道微生物群介导的生物和异生物质(xenobiotic)分子的生物转化。 论文来源 该研究由Usha Longwani、Ashok K. Sharma、Aditya S. Malwe、Shubham K. J...

胶质瘤-星形细胞Connexin43通过激活E2F1/ERCC1轴赋予替莫唑胺耐药性

胶质瘤中Connexin43通过激活E2F1/ERCC1轴介导替莫唑胺耐药性的研究 学术背景 胶质瘤(glioma)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且致命的肿瘤类型,替莫唑胺(temozolomide, TMZ)是其常规治疗药物。然而,TMZ治疗常常导致肿瘤复发和耐药性,严重限制了其疗效。肿瘤相关星形胶质细胞(tumor-associated astrocytes, TAAs)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onnexin43(Cx43)的异常表达与胶质瘤的进展和TMZ耐药性密切相关。然而,Cx43在胶质瘤和星形胶质细胞相互作用中如何介导TMZ耐药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Cx43在胶质瘤与星形胶质细胞相互作用中如何通过调控DNA修复机制导致TMZ耐药性。 论文来源...

当代抗真菌药物剂量是否足够?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抗真菌药物暴露的国际多中心药代动力学研究——SAFE-ICU研究

国际多中心研究揭示重症患者抗真菌药物剂量不足问题 学术背景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是医院内常见的严重感染,尤其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中,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及时且适当的抗真菌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然而,重症患者的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PK)常因器官功能障碍、液体转移和伴随用药等因素发生显著变化,导致标准剂量无法达到最佳治疗效果。这一问题在抗真菌药物中尤为突出,因为许多抗真菌药物具有显著的毒性风险,如肝毒性和肾毒性。因此,确定重症患者中抗真菌药物的最佳剂量,确保其既能有效治疗感染,又能最小化不良反应,成为临床实践中的重要课题。 尽管已有一些关于抗真菌药物在重症患者中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为单中心...

耐药结核病患者QT间期评估的时变校正因子的开发与验证

发展和验证用于耐药结核病患者 QT 间期评估的时间变化校正因子 学术背景与研究动机 在治疗活动性结核病(Tuberculosis, TB)的过程中,患者通常会出现心动过速(Tachycardia),这种现象在病情恢复时往往会减弱。由于心率(Heart Rate, HR)的升高会影响 QT 间期(QT Interval)的测量结果,使用标准的校正因子(Correction Factors, CFs),如弗里德里西亚公式(Fridericia’s formula, QTcf),可能会导致次优校正,从而影响对 QT 延长(QT Prolongation)的准确评估。Olivero 等人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未接受治疗的结核病患者的校正因子,但这些常数校正因子无法解决治疗过程中 QT 和 HR 关系的变化...

基于分子杂交的新型喹唑啉-2-吲哚酮衍生物作为高效选择性PI3Kα抑制剂的研究

新型PI3Kα抑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分子杂交技术引领肺癌治疗新突破 学术背景 癌症,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全球范围内第二大致死疾病。目前,化疗作为主要治疗手段,由于其缺乏靶向性,常伴随着严重的毒副作用。因此,开发高效、低毒的新型抗癌药物成为当务之急。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在细胞生长、增殖和存活中起关键作用,尤其是其α亚型(PI3Kα)的异常激活与多种癌症的发展密切相关。选择性抑制PI3Kα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目前仅有少数PI3Kα抑制剂(如Alpelisib)获批用于临床,且存在选择性不足、副作用大等问题。 分子杂交技术(Molecular Hybridization)是一种将两种或多种药物药效团结合在同一分子中的药物设计方法,能够简化药代动力学,减少药物相互作用,...

使用自展开薄片的磁驱动胶囊靶向给药

磁驱动胶囊中的自展开片剂用于靶向药物递送 背景介绍 胃肠道(Gastrointestinal, GI)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胃肠道出血和癌症,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健康问题。传统的治疗方法,如内窥镜检查和口服药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但存在许多局限性。例如,内窥镜检查依赖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且难以在单次检查中覆盖整个胃肠道。口服药物则面临药物在胃肠道中降解和吸收受限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胶囊内窥镜和药物递送系统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现有的胶囊系统在多个病灶的靶向治疗和主动移动能力上仍然存在不足。为此,Lee等人在2025年发表于《Device》期刊上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磁驱动胶囊系统,该系统能够将治疗片(Therapeutic Sheets, TheraS)递送到胃肠道中的特...

负载Glepaglutide的泡沫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粘膜愈合诱导作用

新型直肠泡沫制剂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近年来,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该病以肠道粘膜损伤、慢性炎症及复发性发作为主要特征,目前仍缺乏一种理想的治疗手段。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名为胰高血糖素样肽-2(glucagon-like peptide 2, GLP-2)的33氨基酸多肽,其具有刺激肠道生长、修复肠粘膜和增强上皮细胞完整性的功效。然而,GLP-2在体内仅有极短的半衰期(7分钟),使其在临床治疗中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为解决这一难题,研究者们开发了一种GLP-2的长效类似物——Glepaglutide(GL),其通过氨基酸替换显著延长了体内半衰期(达50小时)。但由于Glepaglutide需通过皮下注射给药,这给患者的...

基于镓-多酚网络的可注射多功能水凝胶的简易制造及其在感染创面愈合中的卓越抗菌活性

多功能水凝胶促进感染性伤口愈合的全新研究 在当前临床环境中,感染性伤口尤其是抗生素耐药性病原体感染的伤口,已经成为一种重大挑战。这些慢性性或难以愈合的伤口常常由于炎症过度、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以及抗生素疗效下降而延误愈合进程。然而,现有的治疗手段,如抗生素治疗和传统伤口敷料,难以同时解决感染、抗生素耐药及其他组织再生相关问题。基于此背景,多功能性水凝胶因为其类细胞外基质的三维结构,成为一种具有潜力的先进伤口敷料。然而,如何实现在简单、低成本制备的条件下,赋予水凝胶抗菌、抗炎、抗氧化、自愈合性以及体内生物相容性,仍然是一个未解决的科学问题。 最近,来自Fuzhou University和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等研究机构的多位科学家,包括Minglang Zou和Da H...

基于MIL-100(Fe)纳米颗粒的3合1新冠肺炎联合治疗策略

基于MIL-100(Fe)的新型肺部抗SARS-CoV-2治疗策略探索 全球公共卫生领域近年来面临许多严峻挑战,尤其是2019年以来由SARS-CoV-2冠状病毒引发的新冠疫情。在该疫情中,病毒的高传播性和持续存在性暴露了目前预防及治疗手段的瓶颈。这一状况也突显了亟需研发更加高效且创新的治疗方法,以应对未来可能爆发的全球传染病。在此背景下,纳米医学(nanomedicine)技术的崛起为传统方法提供了替代方案。纳米载药系统的设计具有改善药物稳定性、优化药物分布及药代动力学特征的潜力,从而提升治疗效果并降低副作用。然而,尽管金属有机框架(MOFs, Metal–Organic Frameworks)在癌症和感染等复杂疾病治疗中展现了巨大潜力,其作为潜在抗病毒治疗平台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为此,...

用于评估内皮细胞介导纤溶的生物打印微凝块动力学分析

在微观尺度上探索血栓溶解动力学的突破性研究 研究背景与问题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每年仅在美国就导致约50万人死亡。VTE的发生与静脉内血栓的形成和难以溶解(低纤溶,hypo-fibrinolysis)密切相关。然而,长期以来,静脉血栓研究主要聚焦于“高凝状态”(hypercoagulability),即血栓的形成机制,而对低纤溶这一问题的研究相对不足。现有的VTE治疗方法主要依赖抗凝药物的使用,这些药物可以抑制血栓的形成和扩展,但并未有效增强血栓的溶解。而唯一被广泛采用的与纤溶相关的治疗方式,即外源性纤溶酶原激活剂(thrombolytics),因其带来的严重出血风险,使用受到限制。 此外,与低纤溶相关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