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直流电刺激迷走神经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
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经颅直流电刺激迷走神经治疗研究
学术背景
卒中(stroke)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幸存者常面临多种并发症,其中吞咽困难(dysphagia)尤为常见,发病率在27%至64%之间。吞咽困难可导致肺炎和营养不良等严重问题,影响患者预后,甚至在严重情况下导致死亡。传统的吞咽功能康复方法,如间接基础训练、直接进食治疗、针灸和电刺激等,效果有限。随着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非侵入性脑刺激(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NIBS)和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 VNS)逐渐应用于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是NIBS的一种,已在治疗吞咽功能障碍方面显示出潜力,但其刺激目标多集中于运动或感觉皮层。迷走神经在调节代谢平衡和脑功能中起关键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VNS可通过多种机制减少脑部炎症反应,保护神经细胞。本研究旨在探索经颅直流电刺激迷走神经(tDCSVN)在改善卒中后吞咽困难方面的疗效。
论文来源
本研究的作者包括Xinyue Yan、Xiwei Zhang、Chuan Huang、Yujuan Jiang和Chunxiao Wan,分别来自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康复医学科和沧州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研究论文发表于2024年12月的《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J Neurophysiol),DOI为10.1152/jn.00588.2024。
研究流程
1. 研究对象
研究回顾性收集了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接受治疗的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的临床数据和血液样本。通过倾向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tDCSVN组。最终纳入对照组57例患者,tDCSVN组56例患者。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卒中发生时间在3个月内;生命体征稳定;水吞咽试验(water swallow test, WST)评分为3至5级;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危重病或生命体征不稳定;严重认知、视觉或听觉障碍;伴有严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急性心肌梗死等;非卒中原因导致的吞咽功能障碍。治疗方案
- 对照组:按照中国脑出血和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进行常规治疗,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冷刺激疗法和进食训练,每周5天,持续4周。
- tDCSVN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IS200智能电刺激仪进行tDCSVN治疗,阳极置于左侧乳突区,阴极置于对侧肩部,电流强度为1 mA,每次20分钟,每周5天,持续4周。
- 对照组:按照中国脑出血和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进行常规治疗,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冷刺激疗法和进食训练,每周5天,持续4周。
评估指标
- 临床疗效:根据WST评分将疗效分为康复、显效、有效和无效。
- 标准吞咽量表(Standard Swallowing Scale, SSA)和功能性吞咽障碍量表(Functional Dysphagia Scale, FDS):用于评估吞咽功能,评分越高,吞咽功能越差。
- 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作为营养状况的指标。
- 血清IL-1β和IL-8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评估炎症反应。
- 临床疗效:根据WST评分将疗效分为康复、显效、有效和无效。
研究结果
1. 临床疗效
tDCSVN组的康复率(19.6%)显著高于对照组(10.5%),显效率(32.1%)也高于对照组(14.0%),而无效比例(17.9%)低于对照组(24.6%)。
吞咽功能评估
治疗前两组SSA和FDS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tDCSVN组的SSA评分(25.77±5.41)和FDS评分(42.43±11.8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9.37±5.86和50.09±11.48)。营养指标
治疗前两组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后,tDCSVN组的血红蛋白(128.79±16.46 g/L)和白蛋白(41.86±5.72 g/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20.14±14.23 g/L和37.87±6.44 g/L)。炎症因子水平
治疗前两组IL-1β和IL-8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后,tDCSVN组的IL-1β(49.63±10.93 pg/mL)和IL-8(74.85±14.47 pg/mL)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7.02±12.05 pg/mL和84.03±15.54 pg/mL)。
结论
tDCSVN治疗显著改善了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的吞咽功能,表现为SSA和FDS评分的显著降低,以及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的显著增加。此外,tDCSVN治疗更有效地降低了血清IL-1β和IL-8水平,表明其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吞咽功能。
研究亮点
1. 创新治疗方法:本研究首次将tDCSVN应用于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治疗,为吞咽功能康复提供了新方法。
2. 抑制炎症反应:研究证实tDCSVN通过降低炎症因子IL-1β和IL-8水平,改善吞咽功能,为卒中康复机制提供了新证据。
3. 临床应用价值:tDCSVN治疗的显著疗效为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尤其是在资源有限的医疗环境中。
其他价值信息
本研究为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康复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未来可进一步探索tDCSVN的长期疗效及其在不同患者群体中的适用性。此外,动态监测炎症因子和营养指标的变化,可能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tDCSVN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