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通讯网络因子2(CCN2)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调节平滑肌细胞转分化和脂质积累的研究

背景介绍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一种复杂的血管疾病,其特征是动脉壁内脂质斑块的逐渐积累,最终导致心肌梗死、中风和外周血管疾病等心血管事件。尽管目前的标准治疗方案包括他汀类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但这些治疗方法缺乏靶向特异性,尤其是在疾病晚期阶段,往往无法完全阻止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因此,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VSMCs)是血管壁的主要细胞成分,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正常情况下,VSMCs表现出静息或收缩表型,但在损伤或某些刺激下,它们可以发生表型转化,转变为合成表型,表现出增殖和迁移能力。近年来,单细胞RNA测序(single-cell RNA sequencin...

高等级浆液性卵巢癌(HGSOC)细胞在有限谷氨酰胺或葡萄糖可用性下的代谢研究

高分级浆液性卵巢癌(HGSOC)细胞的代谢研究 学术背景 高分级浆液性卵巢癌(High-Grade Serous Ovarian Carcinoma, HGSOC)是上皮性卵巢癌中最常见且最具侵袭性的亚型。大多数患者在诊断时已处于III期或IV期,5年生存率仅为20%至40%。HGSOC的治疗通常包括手术切除肿瘤,随后进行多轮化疗(如紫杉醇和卡铂),但对于BRCA1/2突变携带者,可能会使用PARP抑制剂。尽管如此,HGSOC的生存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几乎没有改善。 近年来,研究表明HGSOC的化疗反应与其代谢表型密切相关。特别是,优先进行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OXPHOS)而非有氧糖酵解的HGSOC细胞对化疗的反应更好。然而,此前的研究主要基...

多组学人类胰岛内质网和细胞因子应激响应图谱提供2型糖尿病遗传见解

背景与研究动机 在全球范围内,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T2D)是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和/或细胞死亡,进而引发胰岛素分泌不足。基于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的发现,目前已知人类基因组中超过600个位点与T2D风险相关,其中许多位点位于非编码区。研究发现这些非编码区的变异可能通过调控胰岛特异性顺式调控元件(cis-regulatory elements, CREs)的功能和效应基因表达,进而导致胰岛功能障碍。然而,目前对这些基因变异在病理性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 ER)应激和促炎性细胞因子诱导的炎症中的作用知之甚少。本文的研究团队来自美国Jackson Laboratory for Genom...

56-羧基蛋白末端异构酶(ERP57)对抗ALS相关突变TDP-43在神经细胞中起到保护作用

ERP57对ALS相关的突变TD43在神经元细胞中的保护作用研究 引言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影响运动神经元。几乎所有的ALS病例(97%)和大约50%的额颞叶痴呆症(FTD)病例中,都存在一种病理形式的Tar-DNA结合蛋白-43(TDP-43),这表明TDP-43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此前的研究发现,内质网蛋白57(ERP57),一种蛋白二硫键异构酶(Protein Disulphide Isomerase,PDI)家族的成员,在ALS相关的突变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小鼠模型中起到了保护作用。然而,ERP57是否对ALS中特殊的病理性TDP-43具有保护作用仍不明确。本研究方针...

调节CB2依赖的内质网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改善慢性脑血流不足造成的认知损伤

研究概览及背景 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在显著上升。65岁以上的老年人特别容易出现脑缺血引起的认知下降,导致慢性脑供血不足(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CCH)成为引发认知障碍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的主要原因。根据文献记载,VAD已成为北美和欧洲第二大常见的痴呆原因,占比约为15%至20%;在亚洲,大约30%的痴呆病例由VAD引起。因此,深入研究CCH引起的记忆功能障碍并寻找有效的治疗靶点,对于公共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研究已表明,长期的脑血流量不足会激活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神经退行性变,导致神经细胞损伤的发生。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是重要的细胞器之一,参与...

发现与脊索瘤进展相关的内质网应激相关CAF亚群

发现与脊索瘤进展相关的内质网应激相关CAF亚群

引言 脊索瘤是一种罕见且局部侵袭性强的间叶源性肿瘤,被认为起源于原始脊索的残余组织。脊索瘤的发病率约为每百万人中有0.8例,好发于骶骨和颅底区域。目前,最佳治疗方案是尽可能的手术切除后辅以放射治疗。但由于肿瘤具有浸润性生长特点且常邻近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彻底切除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很多患者术后常发生局部复发甚至远处转移,预后较差。鉴于此,阐明脊索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从而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十分必要。 研究背景 脊索瘤组织中显著的基质丰富特征可能与其发展进展密切相关。之前的回顾性研究表明,肿瘤-基质比值与脊索瘤的侵袭性表型、抑制性免疫微环境及不良预后呈正相关。作为基质细胞的主要组分,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在肿瘤微环境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CAF对脊索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尚未阐明。 单细胞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