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荡收缩力在Heg1/CCM1调控下优化内皮细胞间相互作用以实现连续管腔形成
学术背景
血管网络的形成和维持是胚胎发育和组织再生中的关键过程,涉及多种生物物理力的调控。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 ECs)在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和血管发生(vasculogenesis)中扮演着核心角色,而细胞骨架的收缩力(actomyosin contractility)在这些过程中尤为重要。然而,关于细胞骨架在不同细胞区室中的组织和调控机制,尤其是在血管网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目前仍知之甚少。
脑海绵状血管畸形(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s, CCMs)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异常,通常由KRIT1、CCM2和PDCD10基因的突变引起。这些基因的突变会导致血管壁变薄、血管扩张,进而引发头痛、癫痫和中风等症状。尽管CCMs的病理机制已有一定研究,但其具体的分子机制仍不明确,尤其是在内皮细胞间相互作用和血管腔形成中的作用。
本研究以斑马鱼(zebrafish)为模型,探讨了CCM相关基因HEG1和KRIT1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特别是它们在调控内皮细胞间相互作用和血管腔形成中的机制。通过结合活体成像、遗传分析和光遗传学工具,研究揭示了HEG1和KRIT1在维持内皮细胞间界面和连续血管腔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论文来源
本论文由Jianmin Yin、Ludovico Maggi、Cora Wiesner、Markus Affolter和Heinz-Georg Belting共同撰写,作者均来自瑞士巴塞尔大学(University of Basel)的细胞生物学系。论文于2024年9月9日在线发表在《Angiogenesis》期刊上,DOI为10.1007/s10456-024-09945-5。
研究流程与结果
研究流程
斑马鱼模型与基因突变体构建
研究使用斑马鱼作为实验模型,构建了HEG1和KRIT1的突变体。通过转基因技术,研究人员在斑马鱼胚胎中表达了多种荧光标记蛋白,如HEG1-GFP、KRIT1-GFP等,以便进行活体成像和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观察。活体成像与光遗传学实验
研究人员对斑马鱼胚胎进行了活体成像,观察了血管生成过程中内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血管腔的形成。通过光遗传学工具,研究人员在特定区域激活了RhoA信号通路,以研究其对细胞间界面和血管腔形成的影响。图像分析与数据处理
使用ImageJ和MATLAB对活体成像数据进行分析,量化了细胞间界面的形状变化、肌球蛋白(myosin)的分布以及血管腔的扩张和收缩动态。
主要结果
HEG1和KRIT1在细胞间界面形成中的作用
研究发现,HEG1和KRIT1突变体中的内皮细胞间界面呈现扭曲和碎片化的特征,表明这些基因在维持细胞间界面的稳定性中起关键作用。通过活体成像,研究人员观察到HEG1和KRIT1突变体中的细胞间界面缺乏肌球蛋白的收缩力,导致界面扭曲和血管腔形成受阻。振荡性收缩力在血管腔形成中的作用
在野生型斑马鱼胚胎中,研究人员观察到内皮细胞间界面存在振荡性收缩现象,这种收缩力有助于细胞间界面的拉直和多余界面的消除。而在HEG1和KRIT1突变体中,这种振荡性收缩力缺失,导致细胞间界面扭曲和血管腔无法连续形成。光遗传学激活RhoA信号通路
通过光遗传学工具,研究人员在KRIT1突变体中激活了RhoA信号通路,成功恢复了细胞间界面的收缩力,并拉直了扭曲的界面。这一结果表明,RhoA信号通路在维持细胞间界面和血管腔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结论与意义
本研究发现,HEG1和KRIT1通过调控内皮细胞间的振荡性收缩力,维持了细胞间界面的稳定性,从而促进了连续血管腔的形成。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CCM相关基因在血管生成中的分子机制,还为CCM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恢复细胞间界面的收缩力,可能有助于改善CCM患者的血管异常。
研究亮点
揭示了HEG1和KRIT1在血管生成中的关键作用:研究发现,HEG1和KRIT1通过调控内皮细胞间的振荡性收缩力,维持了细胞间界面的稳定性,促进了连续血管腔的形成。
创新性地结合了活体成像和光遗传学工具:通过活体成像和光遗传学工具,研究人员动态观察了内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并成功恢复了突变体中的细胞间界面收缩力。
为CCM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恢复细胞间界面的收缩力,可能有助于改善CCM患者的血管异常,为未来的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他有价值的信息
研究还发现,血流动力学力(hemodynamic forces)在血管腔形成中起到了补充作用,特别是在突变体中,血流可以促进扭曲界面的拉直和血管腔的连续形成。这一发现进一步强调了生物物理力在血管生成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