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术中映射血管造影的甲状旁腺血管解剖:Paratlas研究
学术背景
甲状旁腺(parathyroid glands, PGs)在甲状腺切除术(thyroidectomy)中的保护至关重要,因为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hypoparathyroidism)是甲状腺切除术的常见并发症,尤其是在全甲状腺切除术后,约30%-40%的患者会出现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其中5%-10%会发展为永久性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主要原因是术中甲状旁腺血供受损。然而,目前关于甲状旁腺血管解剖结构的研究大多基于尸体解剖或术中观察,信息较为零散且缺乏系统性。此外,尚无专门的解剖图谱为外科医生提供甲状旁腺血管分布的直观指导。
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本研究旨在通过术中映射血管造影技术(intraoperative mapping angiography, IMAP)结合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 ICG)荧光成像,系统描述甲状旁腺血管的分布模式,并构建一个可用于指导手术的甲状旁腺血管解剖图谱。
论文来源
本论文由Fares Benmiloud(法国马赛欧洲医院内分泌外科)、Neil Tolley(英国伦敦帝国学院医疗保健NHS信托内分泌外科)、Anne Denizot(法国马赛欧洲医院内分泌外科)、Aimee Di Marco(英国伦敦帝国学院医疗保健NHS信托内分泌外科)和Frédéric Triponez(瑞士日内瓦大学医院胸外科和内分泌外科)共同撰写。论文于2025年发表在《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BJS)期刊上,DOI为https://doi.org/10.1093/bjs/znae307。
研究流程
研究设计与参与者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20年2月至2021年9月期间在法国马赛欧洲医院进行的200例甲状腺手术中获得的实时血管造影影像。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甲状腺叶切除术或全甲状腺切除术,部分患者还进行了淋巴结清扫术。研究中使用的血管造影技术基于ICG注射和荧光成像系统(Fluobeam LX, Fluoptics, Grenoble, France)。
术中血管造影技术
手术过程中,外科医生使用2.5倍放大镜、神经监测系统和荧光成像系统进行手术操作。ICG溶液(Infracyanine Serb, France)以1毫升(2.5毫克)的剂量静脉注射,随后使用Fluobeam LX系统记录血管造影影像。影像在慢动作下回放,并由外科医生手工绘制血管树结构,以简化图像复杂性并突出甲状旁腺血管与甲状腺的关系。
血管模式分类
根据甲状旁腺血管与甲状腺的接触模式,研究者将血管分为七种类型: - Type 0:血管与甲状腺无接触,易于保护。 - Type 1:血管与甲状腺有单点接触,保护难度中等。 - Type 2:血管沿甲状腺后缘走行,保护难度较高。 - Type 3:血管沿甲状腺外侧走行,保护难度较高。 - Type 4:血管位于甲状腺内,保护难度极高。 - Type X1:血管可能沿甲状腺内侧走行,保护难度极高。 - Type X2:血管走行不明。
数据收集与分析
研究收集了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指征、手术范围及术后并发症(如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喉返神经麻痹、压迫性血肿)等数据。血管造影影像的质量分为IMAP2(清晰显示甲状旁腺血管)、IMAP1(仅提供血管分布信息)和IMAP0(无相关信息)三个等级。统计分析使用SAS 9.4软件进行,定量数据以均值±标准差表示,定性数据以频率和百分比表示。
主要结果
血管分布模式
在分析的320个甲状旁腺中,血管分布模式如下: - Type 0:6%(20个)。 - Type 1:23%(74个)。 - Type 2:15%(47个)。 - Type 3:21%(68个)。 - Type 4:6%(19个)。 - Type X1:8%(26个)。 - Type X2:11%(36个)。
空间分布分析
上甲状旁腺血管主要集中于Zuckerkandl结节(Zuckerkandl’s tubercle)周围,而下甲状旁腺血管的分布较为分散且偏向前方。血管密度分析显示,上甲状旁腺血管在甲状腺后缘的密度较高,而下甲状旁腺血管的分布区域更广。
术后并发症
在159例接受全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中,8例(5%)术后第1天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水平低于10 pg/ml,其中3例(2%)出现低钙血症并接受了钙剂和/或维生素D治疗。所有患者均在一个月内恢复。此外,8例患者出现单侧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占366条神经的2%),无出血病例。
结论与意义
本研究通过术中映射血管造影技术系统描述了甲状旁腺血管的分布模式,并构建了一个可用于指导手术的甲状旁腺血管解剖图谱。研究结果表明,甲状旁腺血管与甲状腺的接触模式多样,且大部分血管与甲状腺有接触或走行于甲状腺表面或内部。这一发现强调了在甲状腺切除术中保护甲状旁腺血供的重要性,并为外科医生提供了直观的解剖参考。
科学价值
本研究填补了甲状旁腺血管解剖结构研究的空白,提供了基于术中影像的系统性分类和分布分析,为甲状腺切除术中甲状旁腺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应用价值
研究结果可直接应用于临床手术,帮助外科医生识别和保护甲状旁腺血管,降低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
研究亮点
- 创新性技术:首次将术中映射血管造影技术应用于甲状旁腺血管解剖研究,提供了实时、动态的血管分布信息。
- 系统性分类:首次对甲状旁腺血管与甲状腺的接触模式进行系统性分类,为手术中的血管保护提供了明确指导。
- 临床实用性:研究结果可直接应用于临床,帮助外科医生优化手术操作,减少术后并发症。
其他有价值的信息
研究还发现,部分甲状旁腺在首次注射ICG时已出现血供中断,提示在手术早期阶段可能已损伤血管。这一发现提醒外科医生在手术中应更加注意保护甲状旁腺血供,尤其是在处理甲状腺上极和下极血管时。
本研究为甲状腺切除术中甲状旁腺保护提供了重要的解剖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和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