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目标追赶扫视的潜伏期和幅度控制
视网膜加速度误差对追赶性眼跳的影响研究
研究背景
人类在追踪移动目标时,主要通过两种眼动方式:平滑追踪(smooth pursuit)和眼跳(saccades)。平滑追踪依赖于视觉运动信号,但当追踪误差积累时,大脑会启动追赶性眼跳(catch-up saccades)来重新对准目标,确保目标保持在视网膜中央凹(fovea)上。以往的研究表明,视网膜位置误差(retinal position error)和速度误差(retinal velocity error)是决定追赶性眼跳的潜伏期(latency)和幅度(amplitude)的关键因素。然而,视网膜加速度误差(retinal acceleration error)是否也参与这一过程,尚不明确。特别是在自然环境中,目标常常因重力、摩擦力或外力作用而加速或减速,因此研究加速度误差对眼跳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视网膜加速度误差是否会影响追赶性眼跳的潜伏期和幅度,并验证其在眼跳触发和幅度计算中的作用。通过设计加速目标追踪实验,研究团队希望揭示加速度误差在眼跳编程中的具体贡献。
研究来源
该研究由来自加拿大Queen’s University的Sydney Doré、Jonathan Coutinho、Gunnar Blohm,加拿大Université de Montréal的Aarlenne Z. Khan,以及比利时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的Philippe Lefèvre共同完成。研究论文于2024年11月25日发表在《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上,标题为“Latency and amplitude of catch-up saccades to accelerating targets”。
研究流程
实验设计
研究团队设计了双步斜坡任务(double step-ramp task),通过MATLAB和Psychophysics Toolbox生成实验刺激。实验使用ViewPixx屏幕(120 Hz刷新率)呈现视觉刺激,并通过Eyelink 1000系统以1000 Hz的频率记录参与者的眼动数据。实验分为加速和减速两种条件,目标在水平方向上随机加速或减速,并在运动过程中引入随机大小的目标步长(target step),以触发追赶性眼跳。
参与者与数据收集
研究招募了15名成年参与者,最终13人完成实验(8名女性,5名男性,平均年龄21岁)。每位参与者进行了5次数据收集,每次约30分钟,共收集了32,500次试验数据。实验过程中,参与者需追踪一个在屏幕上水平移动的白点,目标加速度在-80到80 deg/s²之间随机变化。
数据处理与分析
眼动数据经过低通滤波(截止频率50 Hz)处理,并通过中央差分算法计算眼动速度和加速度。眼跳检测采用750 deg/s²的加速度阈值。为了去除眼跳中的平滑追踪成分,研究团队对眼跳幅度进行了校正。具体公式为:
[ \text{corrected amplitude} = \text{saccade amplitude} - (\text{saccade duration} \times \text{pursuit velocity}) ]
统计分析
研究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视网膜位置误差、速度误差和加速度误差对眼跳幅度的影响。回归模型为:
[ \text{corrected amplitude} = b{pe} \times \text{position error} + b{ve} \times \text{velocity error} + b_{ae} \times \text{acceleration error} ]
此外,研究还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repeated-measures ANOVA)评估加速度误差对眼跳潜伏期的影响。
主要结果
眼跳幅度
研究发现,视网膜位置误差、速度误差和加速度误差均显著预测眼跳幅度(( b{pe} = 0.8373, p < 1.10^{-100} );( b{ve} = 0.0791, p < 1.10^{-100} );( b_{ae} = 0.0018, p = 2.029724e-09 ))。加速度误差的贡献虽然较小,但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还发现,眼跳幅度校正后,实际眼跳补偿了约84%的位置误差、46%的速度误差和16%的加速度误差。
眼跳潜伏期
研究显示,当视网膜加速度误差与预测位置误差(predicted position error)方向一致时,眼跳潜伏期较短;反之则较长。这一结果表明,加速度误差通过影响预测位置误差的确定性,间接调节眼跳触发时间。具体而言,当预测位置误差较小时,加速度误差对潜伏期的影响更为显著。
研究结论
本研究首次提供了视网膜加速度误差在追赶性眼跳编程中的证据。研究发现,加速度误差不仅影响眼跳幅度,还通过调节预测位置误差的确定性影响眼跳潜伏期。这一发现扩展了我们对眼跳触发机制的理解,并为未来的眼动模型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研究亮点
- 创新性实验设计:通过引入加速目标追踪任务,研究首次量化了视网膜加速度误差对眼跳的影响。
- 多变量回归分析:研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揭示了位置、速度和加速度误差在眼跳幅度计算中的独立贡献。
- 理论拓展:研究支持了基于贝叶斯推断的眼跳触发模型,为未来的神经计算模型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科学价值在于揭示了视网膜加速度误差在眼跳编程中的作用,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知识空白。此外,研究结果对开发更精确的眼动追踪技术和虚拟现实系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自然场景中加速度误差对眼动行为的影响,以及其在日常任务(如驾驶、运动)中的应用。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对人类眼动系统的复杂性和适应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视网膜加速度误差的发现不仅丰富了眼跳编程的理论框架,也为未来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