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脑Reuniens核谷氨酸能神经元通过5-HT2B受体介导小鼠结直肠内脏痛
丘脑Reuniens核谷氨酸能神经元通过5-HT2B受体介导小鼠结直肠内脏痛
背景介绍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其特征是腹痛和内脏高反应。减轻内脏高敏感性是有效解除IBS患者腹痛的关键。然而,关于其具体机制仍未完全清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丘脑Reuniens核(Re)和5-羟色胺(5-HT)神经递质系统在结直肠内脏痛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是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新生期母婴分离(NMD)小鼠模型展示了内脏高敏感性,并发现Re区域的谷氨酸能神经元在处理结直肠内脏痛时发挥了关键作用。
论文来源
本文由Di Li、Han Du、Shu-Ting Qu、Jing-Lai Wu、Yong-Chang Li、Qi-Ya Xu、Xia Chen、Xiao-Xuan Dai、Ji-Tian Xu、Qian Wang、Guang-Yin Xu共同撰写,研究团队分别来自苏州大学、中国科学院等。论文于2023年10月27日接收,并于2023年12月26日被Neurosci. Bull.期刊接受发表。
研究流程简介
实验动物准备:
- 所有实验均经过了苏州大学动物实验委员会的批准。实验用小鼠年龄在6至12周之间,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
- 新生期母婴分离:小鼠2天到15天期间,每天将小鼠与母鼠分开3小时,用于模拟母婴分离条件,形成NMD模型。
神经电生理记录:
- 对Re区域进行单电极植入,记录该区域的神经元放电率,这有助于评估NMD小鼠在结直肠内脏痛下的神经元活动变化。
结直肠内脏痛阈值测试:
- 使用CRD(结直肠扩张)技术,通过气球扩张结肠来模拟结直肠内脏痛,记录小鼠的腹肌电图信号(EMG),评估其痛阈。
电极记录和免疫荧光:
- 细胞外记录:植入16通道电极,记录Re区域神经元在CRD条件下的放电活动。
- 免疫荧光:通过CRD刺激后,检测Re区域神经元中c-fos蛋白的表达量,以确定活化神经元的位置和类型。
光遗传学实验:
- 光遗传学抑制和激活:利用光遗传技术分别通过蓝光和黄光激活或抑制Re区域的谷氨酸能神经元,观察对结直肠内脏痛的影响。
分子生物学实验:
- Western blot和PCR:检测Re区域内5-HT2B受体的表达情况。
- 免疫荧光:探讨5-HT2B受体在谷氨酸能神经元上的共定位情况。
- 光纤成像和探针:检测CRD时Re区域内5-HT的释放情况。
局部药物注射:
- 局部注射5-HT2B受体拮抗剂RS-127445,观察其是否能够减轻NMD小鼠的结直肠内脏痛反应。
主要结果
神经核团Reuniens在NMD小鼠内脏痛中的作用:
- 通过EMG和c-fos染色发现,CRD引起的Re区域神经元活化显著高于对照组。
- 单电极记录结果显示,NMD小鼠Re区域的神经元放电率显著高于正常小鼠,表明Re的神经元活性增强与内脏痛有关。
增强的神经元兴奋性和突触传递:
- 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表明,NMD小鼠Re区域的神经元兴奋性显著增强,突触传递频率增加,但没有显著影响突触电流幅度。
Re区域谷氨酸能神经元的贡献:
- 免疫荧光和光遗传学实验验证了Re区域的谷氨酸能神经元在CRD诱发的内脏痛中起重要作用。
- 通过光遗传学抑制谷氨酸能神经元活性可有效减轻NMD小鼠的内脏痛反应。
5-HT2B受体和5-HT释放的增加:
- 发现NMD小鼠Re区域5-HT2B受体的表达增加,5-HT释放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
- 局部注射5-HT2B受体拮抗剂后,NMD小鼠的c-fos表达和内脏痛反应均显著减少,表明5-HT2B受体对内脏痛有调节作用。
研究结论及意义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本文首次揭示了Re谷氨酸能神经元在结直肠内脏痛中的重要作用,并阐明了5-HT2B受体在调控内脏痛中的重要机制。这些发现为IBS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即通过抑制Re区域的5-HT2B受体,可缓解由早期生活压力诱发的内脏高敏感反应,进而减轻腹痛症状。
研究中通过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包括光遗传学、膜片钳、免疫荧光和局部药物注射等,多角度、多层次地揭示了Re区域在结直肠内脏痛中的潜在机制。这些研究结果为未来的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即探讨Re与其他脑区在结直肠内脏痛中的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