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G6 通过抑制释放带有 IL33 的细胞外囊泡和激活肥大细胞来限制胰腺癌进展

BAG6限制胰腺癌进展机制研究报告

研究背景

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PDAC)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期仅为6个月,亟需新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研究发现肿瘤细胞释放的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在胰腺癌进展中起重要作用。EVs是由细胞分泌的磷脂双层纳米颗粒,携带着分泌细胞的蛋白质和RNA等生物分子,通过与表面受体/配体相互作用或被受体细胞内化,影响癌细胞和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中的细胞信号通路。然而,引导EV功能的驱动基因、EV受体细胞及其对EV摄取的细胞反应仍未明晰。本文主要研究BCL-2相关抗原6(BAG6)这种调控EV生成的基因在癌症进展中的作用。

论文来源

本文由Bilal Alashkar Alhamwe等多名学者共同撰写,作者主要来自Philipps-University、Harvard Medical School、University of Cologne等知名机构,论文发表在2024年6月出版的《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期刊上。

研究流程

研究团队使用Cre重组酶/LoxP基础的报告系统结合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在胰腺癌小鼠模型中监测BAG6缺失背景下EV的摄取及肿瘤微环境变化。研究步骤如下:

  1. 模型建立:将BAG6基因敲除(KO)和野生型(WT)的Pan02肿瘤细胞分别移植到免疫正常的小鼠中,观察皮下和原位肿瘤的生长情况。
  2. 免疫组化分析:在肿瘤组织中检测CD4+ T细胞、CD8+ T细胞和CD56+自然杀伤(NK)细胞的浸润情况,并通过基因表达分析确认这些细胞的变化。
  3. EV抑制实验:使用GW4869抑制EV的生成和释放,观察这对肿瘤生长的影响。
  4. 实验转基因系统:利用Cre-LoxP报告系统追踪肿瘤细胞释放的EV在受体细胞中的转移。
  5. 单细胞RNA测序:对原位肿瘤进行单细胞RNA测序,注释不同的细胞簇并分析EV的摄取情况。
  6. 肥大细胞(Mast Cells, MCs)相关实验:免疫组化和RT-qPCR方法检测MCs的激活和基因表达,使用伊马替尼(Imatinib)进行MCs耗竭实验,并分析其对肿瘤生长的影响。
  7. IL33-IL33R信号通路分析:通过ELISA和流式细胞术检测EV中IL33及其受体(IL1RL1)的表达,并通过体外实验验证IL33在MCs激活中的作用。

主要研究结果

  1. BAG6缺失加速肿瘤生长,改变TME:在BAG6缺失的小鼠肿瘤中,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的浸润减少,炎症相关的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Inflammatory 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 iCAFs)增加。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BAG6缺失与MCs和iCAFs的积累呈正相关。
  2. EVs释放与肿瘤进展关联: BAGS KO细胞释放的EVs数量略高于WT细胞。注射EV抑制剂GW4869后,BAG6 KO肿瘤的生长明显减少,表明EV在BAG6缺失引发的肿瘤进展中起关键作用。
  3. MCs是主要的EV受体细胞:单细胞RNA测序显示在BAG6 KO肿瘤中几乎100%的MCs接收到EV信号,且MCs中IL33受体(IL1RL1)表达显著增加。免疫组化进一步验证了这一发现。
  4. IL33在MCs激活中的作用:实验指出BAG6 KO细胞释放的EV中IL33明显升高,通过IL33-IL1RL1途径激活MCs,促进炎症因子(如IL6、LIF、TNFα等)的表达。通过流式细胞术和ELISA证明IL33主要通过中性鞘磷脂酶2(nSMase)通路介导其释放。

结论与意义

  1. BAG6抑制肿瘤发展的新机制:BAG6通过调控IL33的降解和分泌,抑制EV的释放,从而限制MCs的激活,削弱肿瘤微环境的促癌效应。BAG6表达水平与患者生存期呈正相关,而MCs浸润与其负相关。这说明通过靶向MCs,特别是采用伊马替尼进行MCs耗竭,可能为低BAG6表达且高MCs浸润的胰腺癌患者提供有效治疗。
  2. 研究亮点:该研究首次揭示了PDAC中以BAG6为中心的EV生物生成和其在TME中的作用机制,提出了MCs在胰腺癌进展中的关键角色,并为采用精准医学策略治疗特定胰腺癌患者提供科学依据。

这项研究不仅拓展了我们对BAG6在胰腺癌中的理解,还为未来的治疗提供了可能的靶点。通过深入了解EV及其在癌症微环境中的作用,我们或许能够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胰腺癌患者的生存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