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1阻断剂联合新辅助放化疗对直肠癌手术的影响:随机POLARSTAR试验的事后分析

背景介绍 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的癌症类型,尤其在东亚地区疾病负担最重。在中国,新诊断的结直肠癌中,47%为直肠癌,其中70%在诊断时为局部晚期(II/III期)。多年来,新辅助放化疗(CRT)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一直是局部晚期直肠癌(LARC)的标准治疗方案。然而,随着新型新辅助治疗模式的出现,如全新辅助治疗(TNT)和新辅助免疫治疗,治疗方案正在不断演变。 PD1阻断剂作为一种免疫治疗手段,已被证明能够显著提高局部晚期直肠癌的病理完全缓解率(pCR)。然而,其对TME手术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PD1阻断剂加入新辅助放化疗对直肠癌手术的影响,特别是对手术成功实施和手术安全性的影响。 论文来源 本论文由Kai Pang、Xinzhi Liu、Hongwei Yao等来...

关于手术中营养不良评估工具诊断和预后有效性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学术背景 营养不良(malnutrition)是手术后并发症的重要风险因素,尤其在腹部大手术患者中,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较高。然而,目前尚缺乏一种被广泛接受的营养不良评估工具。现有的多种营养筛查工具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且其在不同医疗中心之间的应用效果也不一致。因此,确定一种在手术患者中具有高诊断和预后有效性的营养筛查工具,对于优化围手术期管理、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评估八种常用的营养筛查工具在腹部大手术患者中的诊断和预后有效性,并确定最有效的筛查工具。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这些工具在诊断营养不良方面的准确性如何?它们是否能够有效预测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不同医疗中心之间的应用效果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论文来源 本论文由来自希腊和塞浦路斯多家医院的...

宫颈透明细胞腺癌的治疗模式与预后:一项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

宫颈透明细胞腺癌的治疗模式与预后研究 学术背景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中发病率第四、死亡率第三的常见妇科恶性肿瘤。其中,宫颈透明细胞腺癌(Clear Cell Adenocarcinoma of the Cervix, CCAC)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宫颈癌亚型,占宫颈腺癌的4%-9%。CCAC与二乙基己烯雌酚(Diethylstilbestrol, DES)暴露史有关,DES是一种合成雌激素衍生物,曾在20世纪40至70年代广泛用于孕妇。自DES被禁用后,CCAC的发病率显著下降,但其独特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特征使其成为研究热点。 目前,CCAC的治疗缺乏明确的指南,主要参考常见的宫颈癌类型(如鳞状细胞癌、普通型腺癌和腺鳞癌)的治疗方案。然而,CCAC对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较低,且其分子生物学特征与常见宫...

T1b-2N0-1食管癌新辅助治疗加手术与直接手术及辅助治疗的长期生存比较:基于SEER数据库和中国队列的人群研究

食管癌治疗策略的比较研究 学术背景 食管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尤其在亚洲地区,食管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的发病率尤为突出。尽管近年来在食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对于早期食管癌(T1b-2N0-1期)的治疗策略仍存在争议。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单纯手术(Surgery Alone, SA)、手术联合辅助治疗(Surgery plus Adjuvant Therapy, ST)以及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Neoadjuvant Therapy plus Surgery, NS)。然而,这些治疗方式在癌症特异性生存率(Cancer-Specific Survival, CSS)和总生存率(Overall Su...

英格兰手术的终生风险:一项全国性观察性队列研究

英格兰手术终身风险:一项全国性观察性队列研究 学术背景 手术是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约有440万人在英格兰接受手术。尽管越来越多的手术以日间手术的形式进行,但仍有许多手术需要住院,中位住院时间为1.7天。值得注意的是,六分之一的患者会出现术后并发症,这些并发症的严重程度不一,可能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资源使用增加。此外,术后30天内出现的并发症会使一年内的死亡率增加两倍。随着手术患者的老龄化,手术患者的平均年龄比普通人群高出14.5岁。2015年,英格兰75岁及以上的人群中有20%接受了手术,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老年患者术后结果较差,可能导致更多的医疗资源使用。新冠疫情的爆发也对医疗系统的组织和手术趋势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关于一个人一生中平均会接受多少次手术以及他...

围手术期IL8和IL18水平与术后三个月基底核萎缩有关

围术期IL8和IL18水平与手术后三个月大脑基底核萎缩的关联性研究 背景介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外科手术后可能加速大脑萎缩。同时,系统性炎症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关系也备受关注。本研究假设术后的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简称IL)水平以及围术期IL水平变化可能与术后大脑基底核(Nucleus Basalis Magnocellularis,简称NBM)的萎缩有关。NBM是大脑皮层乙酰胆碱的主要来源。以往研究已经观察到,手术后大脑皮层厚度可能减小,心室扩大利及海马体萎缩的加剧,但这些研究并没有提供围术期炎症参数的具体数据。 论文来源 本文的研究来自于《Journal of Neuroimmune Pharmacology》杂志2024年第19卷第10期。论文的主要作者包括M...

癫痫手术前计划中通过空间扰动框架评估癫痫发作起始区(SOZ)的植入质量

癫痫手术前计划中通过空间扰动框架评估癫痫发作起始区(SOZ)的植入质量 背景介绍 癫痫手术的成功主要依赖于术前计划的精确性,这通常涉及使用临床症状学、脑电图(EEG)和磁共振成像(MRI)来识别癫痫发作起始区(EZ)。然而,在复杂病例中,这些工具可能不足以确定EZ,需插入立体脑电图(SEEG)电极以获得更高的空间分辨率。Bancaud和Talairach将EZ定义为最早癫痫发作组织和传播的网络或区域。而SEEG虽然非常有用,但受到植入有限数量电极的限制。典型的SEEG探索仅能覆盖约5-10%的大脑体积。 在临床实践中,癫痫发作起始区(SOZ)作为EZ的一个电图学标志,用于术前计划。然而,即使仔细识别潜在癫痫病灶,只有大约一半的选择手术的患者在手术后能够达到无癫痫发作。手术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

与颞叶病变及其手术切除相关的连接组学重构

与颞叶病变及其手术切除相关的连接组学重构

与颞叶病变及其手术切除相关的连接组学重构 学术背景 人类大脑的组织结构逐渐被以网络的视角进行概念化和分析,这种方法极大地推动了对健康与疾病的理解。近年来,得益于神经影像技术和复杂数据分析的进展,这些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扩散磁共振成像(Diffusion MRI)技术的发展,使得研究人员能够近似地在体内绘制出大脑结构连接(结构性连结图谱,connectome),并通过系统性的表征大脑连通性,进一步揭示大脑功能网络的组织原则。 然而,尽管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我们对局灶性病变如何调控大脑功能网络的理解仍然有限。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的前额颞叶切除术是目前最有效的控制癫痫发作的治疗方法,这使得这一癫痫综合症成为研究病变对大脑网络影响的...

利用颅内EEG-fMRI映射间歇性放电来预测癫痫手术效果

利用颅内EEG-fMRI映射间歇性放电来预测癫痫手术效果

利用颅内EEG-fMRI映射间歇性放电来预测癫痫手术效果 背景与目的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许多患者对药物治疗无效,因此外科手术成为其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然而,如何准确定位癫痫发作生成区域(seizure onset zone, SOZ),以最大限度提高手术效果,始终是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间发性癫痫样放电(interictal epileptiform discharges, IED)的相关脑血氧水平依赖反应(blood oxygen level-dependent, BOLD)可能对于界定癫痫发作区具有关键意义。尽管这些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研究中有所应用,但在临床实践中仍被低估。为此,William Wilson等人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评估各种主观和客观方法定位临床相关区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