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EGFR重定向融合糖蛋白和药物控制IL-12的溶瘤性巨细胞病毒

表达EGFR重定向融合糖蛋白和药物控制IL-12的溶瘤性巨细胞病毒

利用表达EGFR重定向融合糖蛋白复合物和药物可控IL-12的溶瘤巨细胞病毒在癌症免疫治疗中的潜力 背景与研究目的 近年来,肿瘤病毒免疫疗法(cancer viroimmunotherapy)逐渐成为癌症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该疗法通过利用病毒感染肿瘤细胞,重塑肿瘤的免疫抑制环境,并激活系统性抗肿瘤免疫反应。在此领域内,以HSV(单纯疱疹病毒)为基础的溶瘤病毒疗法已成功应用于晚期或转移性黑色素瘤(advanced or metastatic melanoma)的治疗,例如Talimogene laherparepvec (T-VEC)。然而,将这种方法扩展到其他癌种仍面临重大挑战。相比之下,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因其广泛的细胞嗜性(包括感染肿瘤相关的髓系细胞以及胶...

谷氨酰胺分解与线粒体通路激活相关并可作为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靶点

胶质母细胞瘤代谢重编程与谷氨酰胺代谢的关系研究 背景介绍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原发性脑肿瘤,预后极差。尽管目前的标准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但尚无根治方法。近年来,代谢重编程(metabolic reprogramming)被认为是癌症细胞维持快速增殖的关键机制之一。胶质母细胞瘤细胞通过改变其代谢途径,如糖酵解(glycolysis)、线粒体氧化磷酸化(mitochondrial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和谷氨酰胺分解(glutaminolysis),来适应肿瘤微环境中的营养限制。然而,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这些代谢途径的具体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仍不明确。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肿瘤组织样本,揭示线粒体相关蛋白与谷氨酰...

胶质母细胞瘤的表观遗传多样性

胶质母细胞瘤的表观遗传多样性 学术背景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是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尽管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其预后仍然极差,诊断后的平均生存期仅为14个月。胶质母细胞瘤的显著异质性是其治疗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异质性不仅体现在肿瘤内部(即同一肿瘤内不同细胞和分子群体的多样性),还体现在不同患者之间的肿瘤差异。传统上,这种患者间的异质性主要归因于不同患者中发生的遗传事件。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表观遗传调控(epigenetic regulation)在胶质母细胞瘤的生物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显著影响了肿瘤的异质性。 表观遗传调控是指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通过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染色质重塑(chromatin remodelin...

胶质母细胞瘤中的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景观与治疗方向

胶质母细胞瘤中的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 学术背景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GBM)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和致命性。尽管在手术、化疗和放疗等标准治疗手段下,患者的生存期仍然非常有限,中位生存期仅为12-16个月,五年生存率仅为6.8%。近年来,免疫疗法在其他实体瘤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但在胶质母细胞瘤中却未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率。这主要是因为胶质母细胞瘤的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具有“免疫冷”特性,即免疫细胞浸润较少,且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TAMs)在肿瘤微环境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TAMs主要由脑内固有的小胶质细胞(Microglia)和外周骨髓来...

胶质母细胞瘤分化程度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胶质母细胞瘤分化程度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背景介绍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 GBM)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脑肿瘤,由于其复杂的生物学特性和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的存在,治疗难度极大。血脑屏障是由紧密连接蛋白(Tight Junctions, TJs)和ATP结合盒(ATP-binding Cassette, ABC)转运蛋白组成的复杂结构,能够阻止大多数药物进入大脑。尽管在GBM肿瘤核心区域,血脑屏障被破坏,但在肿瘤边缘的脑组织(Brain-Adjacent-to-Tumor, BAT)中,血脑屏障仍然完整,这导致药物难以到达这些区域,进而引发肿瘤复发。 GBM的异质性是其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肿瘤中同时存在分化程...

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的肿瘤生境映射:整合MRI、病理学和RNA数据

MRI肿瘤生境分析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病理验证 背景介绍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GBM)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脑肿瘤,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和侵袭性。由于其复杂的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传统的影像学方法难以准确区分肿瘤的不同区域,如肿瘤核心、浸润性肿瘤边缘以及坏死区域。这种空间异质性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导致患者预后不良。因此,如何通过非侵入性影像学手段准确识别肿瘤的不同区域,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基于多参数MRI(如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成像DSC)的肿瘤生境分析(Tumor Habitat Imaging)逐渐兴起。这种方法通过体素级别的聚类分析,能够识别肿瘤内不同的生理区域,从而为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提供更深入的理解...

脂肪源干细胞作为促凋亡溶瘤黏病毒载体:穿越血脑屏障和治疗小鼠胶质瘤

跨越血脑屏障:脂肪源性干细胞作为载体的促凋亡溶瘤黏病毒治疗小鼠胶质母细胞瘤的研究 研究背景与目的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简称GBM)是最具侵袭性和恶性程度的脑肿瘤之一,具有极高的复发率和极差的预后。GBM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即使经过手术、化疗和放疗等常规疗法的多重干预,患者的平均存活率依然低于两年。GBM的高复发率主要归因于肿瘤干细胞,即所谓的脑肿瘤起始细胞(brain tumor initiating cells,BTICs),这些细胞具有强大的免疫逃逸能力和抗药性,是导致肿瘤复发和耐药性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es, OVs)疗法成为癌症治疗领域的前沿。溶瘤病毒是一类选择性侵袭癌细胞并诱导其凋亡的弱致病病毒。研究发现,基因改造...

抑制性FCγ受体缺失增强CD8 T细胞干性,提高抗PD-1疗法对胶质母细胞瘤的响应

抑制性Fcγ受体的删除增强CD8 T细胞干性,增加抗PD-1疗法对胶质母细胞瘤的响应性 背景与研究目的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GBM)是一种侵袭性强、预后差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14.6个月。尽管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ICB)在其他癌症中取得显著成效,但在GBM治疗中的效果却十分有限。造成这种疗效差的主要原因是GBM特有的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其受血脑屏障的保护,导致抗原呈递能力减弱并使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即使T细胞成功浸润肿瘤,往往也会因多种免疫抑制因素而发生“衰竭”。 近年来...

苹果酸脱氢酶2对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表观转录组的代谢调控

MDH2在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表观转录组代谢调控中的作用 引言与背景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GBM)是成人中最常见和致命的原发性脑恶性肿瘤。GBM细胞利用一种称为沃伯格效应的代谢途径,通过有氧糖酵解的方式增加葡萄糖摄取量,以产生乳酸来维持生长。此过程涉及三羧酸(TCA)循环的重新编程,以产生有助于肿瘤生成和维持的肿瘤代谢产物。此外,GBM干细胞(GSCs)作为一种独特的细胞亚群,位于肿瘤细胞分层体系的顶端,具有自我更新、持久增殖和复发能力。已有研究表明,GSCs在代谢上表现出不同于分化的GBM细胞(DGCs)的特性,其代谢调控作用在促进GSCs维持及其侵袭性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代谢与RNA表观转录组调控之间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为此,来自多个研究机构的科学家们(Lv ...

抗CSF-1R治疗的纤维化反应促进胶质母细胞瘤复发

抗CSF-1R治疗的纤维化反应促进胶质母细胞瘤复发

抗CSF-1R治疗诱导的纤维化反应促进了胶质母细胞瘤复发 背景介绍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GBM)是一种高度侵袭性和恶性程度极高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尽管目前的标准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替莫唑胺(Temozolomide)化疗以及分次放疗,但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略超过14个月,五年生存率不足5%。胶质母细胞瘤的几乎所有病例都在治疗后不可避免地出现复发。传统治疗中产生的疗效有限,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胶质母细胞瘤的高度基因不稳定性和细胞可塑性,从而导致肿瘤内高度异质性以及治疗耐药的亚克隆细胞出现。 针对这一难题,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替代策略,即通过抑制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1 Receptor, CSF-1R)来靶向肿瘤相关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