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C依赖性丝氨酸和甘氨酸合成通路上调是Group 3髓母细胞瘤中的可靶向代谢脆弱性

MYC驱动的髓母细胞瘤中丝氨酸/甘氨酸合成通路的靶向治疗策略 背景介绍 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是儿童中最常见的恶性脑肿瘤之一,占儿童癌症死亡率的很大比例。根据分子特征,髓母细胞瘤被分为四个主要亚组:WNT、SHH、Group 3(MBGrp3)和Group 4(MBGrp4)。其中,Group 3髓母细胞瘤(MBGrp3)与c-MYC(MYC)基因的扩增密切相关,且患者预后较差。尽管MYC的高表达是MBGrp3的重要分子特征,但直接靶向MYC的治疗策略仍然难以实现。因此,寻找替代的治疗策略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MYC驱动的肿瘤细胞通常表现出代谢重编程,尤其是丝氨酸/甘氨酸合成通路(Serine/Glycine Synthesis Pathway, SGP)的上调。这一通...

MYC/MYCN扩增髓母细胞瘤的临床生物学异质性及其与生存结果的关系:一项多中心队列研究

MYC/MYCN扩增型髓母细胞瘤的临床与生物学异质性研究 学术背景 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 MB)是儿童中最常见的恶性脑肿瘤之一,尽管近年来治疗手段有所进步,但仍有约30%的患者死于该疾病,且幸存者常常面临长期的治疗相关并发症。MYC和MYCN基因扩增是髓母细胞瘤中最常见的致癌基因扩增事件,通常与高风险(High-Risk, HR)疾病相关。然而,尽管许多MYC/MYCN扩增型肿瘤对治疗反应不佳,仍有一部分患者能够实现长期生存。这种异质性使得研究人员开始关注MYC/MYCN扩增型髓母细胞瘤内部的临床和生物学差异,以期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策略。 论文来源 这篇论文由Edward C. Schwalbe、Janet C. Lindsey、Marina Danilenko等...

分子时代髓母细胞瘤风险特征的确定

髓母细胞瘤风险分层与治疗策略的进展 背景介绍 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是一种常见于儿童的恶性脑肿瘤,其治疗和预后因分子亚型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发现髓母细胞瘤可以被进一步细分为四种不同的分子亚型,每种亚型具有独特的细胞起源、分子特征和临床预后。这一发现为髓母细胞瘤的风险分层和治疗策略的优化提供了新的方向。然而,尽管放疗(Radiation Therapy)仍然是髓母细胞瘤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其对神经认知和神经内分泌功能的长期影响仍是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因此,如何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减少放疗剂量,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文由Nicholas G. Gottardo和Amar Gajjar撰写,分别来自澳大利亚珀斯儿童医院(Pert...

迷迭香酸在髓母细胞瘤细胞中调节细胞活力、增殖和干性:HDACs 和 EGFR 参与机制

儿童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 MB)是最常见的恶性儿科脑肿瘤,由于其独特的分子和临床特性,这类肿瘤的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现有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最大限度的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但这些治疗常常会导致患者长期生活质量低下,包括认知、运动和神经精神方面的缺陷。因此,寻找能够有效对抗肿瘤同时维护患者生活质量的新型治疗药物迫在眉睫。 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团队围绕来自植物的化合物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 RA)展开了一系列研究。迷迭香酸已被研究表明对多种疾病包括癌症具有一定的作用。而在本研究中,作者首次探讨了迷迭香酸对髓母细胞瘤的作用机制。 研究团队及论文发表 本文由Alice Laschuk Herlinger、Gustavo Lovatto Michaelse...

非WNT/非SHH型髓母细胞瘤临床不良转录组亚型与增殖和祖细胞样亚群的关联性

非WNT/非SHH髓母细胞瘤的不利转录组亚型与增殖和祖细胞样亚群的优势相关 研究背景 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MB)是最常见的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基于分子特征,医学界通常将MB分为四种主要亚型:WNT、SHH、组3(Group 3,GRP3)和组4(Group 4,GRP4)。尽管WNT和SHH亚型的分子机制已经相对明了,非WNT/非SHH(即GRP3/GRP4)亚型的分子特征及其临床关联性尚不完全确定。近年来,研究者们发现GRP3/GRP4 MB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八个二代亚组(SGS)。这些次级划分有助于更精确地风险分层,但其内部的细胞组成以及与预后之间的关系还未完全阐明。 论文信息 本文由Konstantin Okonechnikov、Daniel Schri...

儿童髓母细胞瘤持续残留病灶后治疗反应预测疾病进展风险的研究

儿童髓母细胞瘤持续性MRI病灶后一线治疗反应作为预测病情进展风险的替代指标 髓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之一,虽然多模式治疗概念使患者的预后显著改善,但对于一些患者来说,预后仍然不理想。目前,一线治疗结束后持续性残留病灶(即局部残留肿瘤、持续的转移灶或成分不确定的病灶)对预后的影响仍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持续性残留病灶对预后的影响,分析影响此类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并综合评估后续的诊断工作和治疗方案。 研究来源 本研究由Denise Obrecht-Sturm等来自德国、瑞士和奥地利多家机构的作者完成,于2023年在Neuro-Oncology杂志上发表。 研究方法 病例来源:纳入200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年龄≥4岁,首次手术治疗后中央影像学复核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