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当较少人佩戴口罩时,口罩变得更有效

口罩的有效性与人群覆盖率的关系

背景与研究动机

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期间,非药物干预措施(NPIs)如社交距离、佩戴口罩和检测-追踪-隔离策略被广泛应用于控制病毒传播。尽管有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这些措施确实有效控制了病毒的传播,但对于这些措施的具体定量效果,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有效性的异质性可以通过许多情景因素来解释,例如地理、文化、社会经济和医护行为等。

社会行为学研究表明,个人对NPIs的坚持会随时间显著变化,即使没有正式的政策变动,保护行为如佩戴口罩的接受程度也会下降。特别是在疫苗开始广泛接种和Omicron变种成为主导之后,许多国家放宽或取消了口罩义务。值得注意的是,个人行为和态度往往在社会网络中聚集,这种同质性更是强化了在疫情期间的口罩佩戴行为。

研究来源与作者信息

本研究由Peter Klimek、Katharina Ledebur和Stefan Thurner等人撰写发表。研究机构包括维也纳医科大学复杂系统科学分部、维也纳复杂科学中心、奥地利供应链情报研究所、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保险医学分部以及圣塔菲研究所。文章发表于2024年期刊《Communications Medicine》。

研究流程和方法

研究流程

研究采用了数学模拟的方法,通过构建一个简约的网络模型来分析口罩佩戴在人群不同覆盖率下的效果。模型基于以下两个核心假设: 1. 保护性行为(如佩戴口罩)的遵从度会随着时间减少。 2. 个人的保护行为与亲密的社会关系(同质性)有关联。

首先,模型在社会接触网络上设置了“易感-感染-恢复”(SIR)类型的动态。所有个体初始状态为易感者,其中少部分为感染者。接触感染的概率根据个人及其接触者是否佩戴口罩来计算。随着时间推移,模型将模拟疫情在不同口罩覆盖率下的传播情况。

实验设置

在模型中,个体被分为愿意和不愿意采取保护行为两组,每个时间步都会计算个体感染及其对疫情总体发展影响。为考虑同质性,接触网络采用小世界网络(small-world network)与同质性参数(η)来实现混合模式。

研究进行了大量参数设置的模拟实验,分析了不同覆盖率、同质性参数、以及接触网络连通性等因素对疫情传播的影响。

结果与发现

主要结果

模拟结果表明,尽管普遍认为更多人佩戴口罩可以更有效地防止传播,但在某些情况下,佩戴口罩的个体感染风险反而随着覆盖率的增加而上升。具体而言,当口罩佩戴的覆盖率为10%时,个体感染风险降低了近30%,而60%的覆盖率下,这一数字仅为5%至15%。

分析与解释

这一反直觉的现象被称为“小覆盖效应”。当只有少数人佩戴口罩时,疫情可能在未佩戴口罩的人群中结束,而佩戴口罩的人群则由于保护措施仍然有效,风险较低。然而,当大多数人佩戴口罩时,由于更多人逐渐停止佩戴口罩,病毒仍有传播的机会,导致疫情延长,使初始佩戴口罩的人更容易被感染。

具体数据与实验结果

不同覆盖率下,疫情传播曲线的峰值和持续时间各有不同。在覆盖率较低时,疫情峰值下降,但持续时间较短。当覆盖率中等时,佩戴口罩的个体感染风险最大,但随着覆盖率进一步增加,风险开始下降。当覆盖率超过80%时,疫情要么迅速消退,要么在停止佩戴口罩后再次爆发。

模型中同质性参数(η)和网络小世界参数(ϵ)对结果影响显著。高同质性和低随机连接情况下,小覆盖效应最为明显,个体感染风险降低约20-25%。随着混合程度(η的减小)增加,感染风险降低。

模拟鲁棒性

模拟显示,在传染率(α)、网络度(k)、和遵从度下降率(q)不同组合下,小覆盖效应的表现各异。传染率或网络度较小时,疫情得到抑制,而在某些参数临界值附近,小覆盖效应的影响最大。

结论与意义

本研究挑战了传统观念,提出在某些情况下,少数人佩戴口罩也能有效降低个人感染风险,而放松对口罩的依赖往往与疫情延长有关。因此,尽管从公共卫生角度看,更多人应佩戴口罩,个体仍应认识到在低覆盖率下佩戴口罩的重要性。这暗示在评估干预措施效果时,需区分个体和群体层面的效应。

本研究不仅对流行病学模型及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了新见解,还进一步强调在应对类似未来疫情时,保护性行为的持续采纳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