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瘤:国际脑膜瘤联盟(ICOM)就科学进展和临床治疗模式达成共识
脑膜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神经影像学检查的普及,其发病率正在上升。大多数脑膜瘤虽然表现为非恶性,但也有一小部分具有生物学侵袭性,会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和死亡。近年来,对这些肿瘤生物学机制的理解取得了重大进展,分子生物学标记也开始被纳入其分级和预后评估。然而,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不同,脑膜瘤目前仍缺乏一个统一的分子分类体系,建立这一分类系统正是CIMPACT-NOW工作组的主要目标之一。同时,针对特定脑膜瘤病例和患者人群的最佳管理策略也存在一定争议。为此,国际脑膜瘤协作组(ICOM)的成员,包括该领域的领先专家,就上述问题编写了一份全面的共识性综述,旨在为临床医生、研究人员和患者提供参考。
该综述的作者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医学中心和研究机构,包括多伦多大学健康网络公主玛格丽特癌症中心、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德国海德堡大学医院、杜克大学、科隆大学等。主要通讯作者是来自多伦多大学健康网络公主玛格丽特癌症中心的Gelareh Zadeh博士、Farshad Nassiri博士,以及来自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的Matthias Preusser博士和利兹大学的Susan Short博士。这些作者在脑膜瘤领域享有盛誉,综述凝聚了多个顶尖团队的研究力量。
该综述全面阐述了脑膜瘤的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基因组学和生物学、组织病理学分类、生物标记物和分子分类体系、诊断和影像学表现、手术管理、放射外照射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手术、靶向肽受体放射核素治疗、系统治疗新药的临床试验、患者生活质量评估以及特殊人群(如新生儿筛查阳性患者)的管理策略等内容。
具体而言,在流行病学部分,作者介绍了脑膜瘤的发病率、种族和性别差异,以及已确认的易感基因和环境危险因子。在基因组学和生物学部分,作者详细阐述了与脑膜瘤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突变和分子机制,如NF2、TRAF7、SMO、TERT等。组织病理学分类部分重点介绍了WHO 2021年最新版本对脑膜瘤分级的修订,以及引入分子标志物(如TERT突变和CDKN2A/B缺失)作为WHO III级标准的依据。
在生物标记物和分子分类方面,作者系统地梳理了近年来基于DNA甲基化、基因表达谱、突变谱等不同分子层面上提出的多种脑膜瘤分子分类体系,包括Choudhury等人的MI/IE/HM分型、Sahm等人的DKFZ分型,以及Nassiri等人的MG1-4分型等,并对其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进行了比较分析。
诊断和影像学技术方面,除了常规CT、MRI等检查外,作者还介绍了novel靶向SSTR (somoatostatin receptor,生长抑素受体)的 PET/CT或PET/MR成像在脑膜瘤诊断、手术和放疗靶区勾画、疗效评估中的潜在应用前景。
在治疗方面,手术切除仍是脑膜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作者系统阐释了手术切除程度的分级标准(如Simpson分级)及其演变,以及不同的手术入路和辅助技术在各类脑膜瘤中的应用。放射治疗作为手术辅助或单独治疗手段,包括调强放疗和分层放疗等不同策略在各级别脑膜瘤中的获益风险比较也有详细论述。此外,作者还介绍了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在各级别脑膜瘤中的疗效和并发症风险。除了传统的手术和放疗,新兴的靶向SSTR的肽受体放射核素治疗以及多种新型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在复发或难治性脑膜瘤中的初步疗效也在综述中有所评述。
最后,作者还论及了脑膜瘤患者的生活质量问题及其与不同分子分型和治疗方式的关系;癫痫的发生率及围术期抗癫痫药物的管理策略;NF2相关肿瘤谱系患者脑膜瘤的特殊管理要点等临床实践中的重点问题。
该综述是目前最全面的关于脑膜瘤诊治进展的文献之一。其系统梳理了脑膜瘤领域近年来在流行病学、分子病因学、分子分型、影像学诊断、手术和放疗治疗、新型系统治疗等多个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并指出了目前仍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和不足之处,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制定了蓝图。
综述中强调了建立统一的脑膜瘤分子分类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期能为个体化的分子靶向治疗和预后评估奠定基础。同时也阐明了分子分型在脑膜瘤患者手术、放疗和新型药物治疗方式选择上的潜在指导作用。介绍了一系列有前景的新型诊断和治疗技术,如SSTR靶向成像和放射核素治疗、新型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等,为临床实践和新药研发提供了参考。
此外,综述还重视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及其与治疗策略的关系,以及一些特殊人群的个体化管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全面、人性化的医疗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