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后应用硝酸甘油的神经保护作用:探索性随机对照研究
基于硝酸甘油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保护研究:一项探索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综述
背景与研究目的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是全球范围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现代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herapy, ET)显著提高了血管再通率和患者预后,但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未能恢复到卒中前的功能基线。AIS患者的大血管闭塞(Large Vessel Occlusion, LVO)相关死亡率仍高达15.3%,而再通后的功能独立率仅为46%。这种再通效果与临床预后之间的差距,促使研究者探索有效的辅助神经保护策略,以进一步优化患者的长期预后。
硝酸甘油(Glyceryl Trinitrate, GTN)作为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的外源供体,其潜在的神经保护作用在动物模型中已有初步证据。然而,传统经皮或舌下给药的GTN方式未能在临床试验中证明其改善AIS功能预后的显著效果。近期研究表明,通过中脑大脑中动脉模型的动脉内给药可能是更快速、更有效的方式。本研究旨在评估动脉内硝酸甘油在ET后AIS患者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潜在疗效。
论文来源与研究设计
本文由Zhe Cheng、Jie Gao、Yuchuan Ding等研究者完成,分别隶属于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潞河医院和美国Wayne State University医学学院等机构。论文于2023年10月在线发表于《Neurotherapeutics》期刊,为一项探索性单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本研究(AGAIN试验)在2021年5月至2022年1月间开展,纳入了符合条件的AIS患者,主要评估硝酸甘油动脉内给药在ET后的安全性及初步疗效。研究注册于“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2100045254),并通过北京市潞河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与分组
试验纳入40名符合以下标准的AIS患者: - 年龄18至80岁; - 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并接受ET; - 卒中发病至穿刺时间小于6小时; - NIHSS(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6-25,ASPECT(卒中早期CT评分)为6-10。
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接受800微克硝酸甘油动脉内注射,对照组接受相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两组均遵循标准卒中管理指南。
2. 干预措施
硝酸甘油经动脉导管注入,在血管再通后的3分钟内开始给药,持续10分钟。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通过导管注入等量生理盐水。
3. 观察指标
- 主要安全性终点: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的发生率。
- 次要安全性终点:死亡率、低血压、神经学恶化、感染及其他并发症。
- 次要疗效终点:90天功能独立率(改良Rankin评分0-2)、梗死体积变化、NIHSS评分及血液NOx(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水平。
研究结果
1. 安全性评估
两组SICH发生率相同(5.0%),且未观察到显著差异的死亡率(5.0%对5.0%)或低血压等并发症。这表明硝酸甘油的动脉内给药在该患者群体中是安全的。
2. 疗效评估
硝酸甘油组在以下指标中显示出改善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 - 90天功能独立率为75.0%(对照组为65.0%)。 - 平均梗死体积较对照组减少(33.2ml对38.9ml)。
此外,硝酸甘油组在给药2小时后NOx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6.2μmol/L对18.0μmol/L,P<0.05),提示该方式能快速提高NO生物利用度。
讨论
1. 硝酸甘油的神经保护机制
一氧化氮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在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损伤中发挥关键保护作用。GTN作为NO供体,能够有效扩张血管,减少脑梗死体积并改善功能预后。然而,给药剂量和途径显著影响其保护效果。本研究验证了动脉内给药的可行性,这可能是优化NO供体疗效的关键。
2. 局限性与展望
本研究为单中心小样本试验,主要目的是探索硝酸甘油动脉内给药的安全性。未来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并优化剂量和给药时机。此外,不同卒中机制(如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栓塞)对GTN反应可能存在差异,需进一步研究。
结论与意义
AGAIN试验表明,硝酸甘油动脉内给药是一种安全且可行的AIS辅助治疗手段。尽管本研究未能提供充分的疗效证据,但其为未来更大规模试验奠定了基础,并提示硝酸甘油可能通过提高NO水平改善卒中患者的功能预后。本研究为AIS患者的神经保护策略提供了重要的探索方向,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科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