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感染通过上调糖酵解驱动巨噬细胞焦亡加剧溃疡性结肠炎

学术背景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表现为结肠黏膜的反复炎症和溃疡形成。目前,UC的治疗主要依赖于免疫抑制药物,如皮质类固醇、免疫调节剂和生物制剂。然而,这些药物的免疫抑制作用增加了患者感染机会性病原体的风险,其中包括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已有研究表明,EBV感染与UC的临床症状、治疗反应、手术干预需求以及淋巴瘤风险增加有关。然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EBV与UC的流行病学和临床关联上,关于EBV如何加剧结肠炎的机制尚不明确。 巨噬细胞在UC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焦亡(pyroptosis)是一种由炎症小体调控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与炎症反应的放大密切相关。糖酵解(glycolysi...

ATP敏感性钾通道通过改变糖酵解通量来调节皮质活动和睡眠

KATP通道通过调节糖酵解通量影响大脑皮质活动和睡眠 学术背景 葡萄糖不仅是大脑的主要能量来源,还是神经递质合成的生物合成底物。糖酵解通量的变化可以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从而改变大脑皮质的电活动、觉醒和睡眠状态。KATP通道(ATP敏感钾通道)是一类代谢传感器,能够感知细胞内的ATP水平,进而调控糖酵解通量、觉醒和睡眠/觉醒转换。然而,KATP通道如何通过调节代谢来维持和转换睡眠/觉醒状态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索KATP通道通过调节糖酵解通量如何影响大脑皮质活动和睡眠/觉醒状态,并揭示其背后的分子机制。 论文来源 本研究由Nicholas J. Constantino、Caitlin M. Carroll、Holden C. Williams等研究者共同完成,研究团队来自Univer...

USP35通过调节PFK-1泛素化介导糖酵解促进乳腺癌进展

USP35通过调节PFK-1泛素化介导乳腺癌糖酵解促进癌症进展 学术背景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导致女性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针对不同分子亚型的乳腺癌已经开发出多种治疗策略,如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和PARP抑制剂等,但仍有20%-30%的患者经历复发和转移,这成为乳腺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因此,寻找新的分子标志物以应对乳腺癌复发和转移的挑战至关重要。 癌细胞具有高代谢特性,依赖于有氧糖酵解(aerobic glycolysis)来满足其能量需求,这种现象被称为“瓦伯格效应”(Warburg effect)。糖酵解过程中,磷酸果糖激酶-1(PFK-1)是关键限速酶,催化果糖-6-磷酸(F6P)转化为果糖-1,6-二磷酸(F1,6BP),从而推动糖酵解进程。研究...

胰腺癌肿瘤类器官代谢特征的亚型特异性差异

胰腺导管腺癌(PDAC)亚型代谢特征研究 背景介绍 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PDAC)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癌症,其五年生存率仅为13%,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PDAC的侵袭性和化疗耐药性与其复杂的代谢重编程密切相关,尤其是在肿瘤微环境中,癌细胞通过代谢重编程适应营养和氧气供应的变化。近年来,基于转录组的PDAC肿瘤亚型分类(如“基底样”和“经典”亚型)已被证明与预后相关,尤其是基底样亚型与较差的预后相关。然而,这些亚型之间的代谢差异及其功能相关性尚未完全阐明。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患者来源的类器官(Patient-Derived Organoids, PDOs)模型,探究基底样和经典PDAC肿瘤亚型在代谢特征上的差异,并探索潜在的代...

PAF1/HIF1α轴通过调控糖酵解代谢促进胰腺癌的侵袭性

PAF1/HIF1α轴通过调控糖酵解代谢促进胰腺癌的侵袭性 背景介绍 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 PC)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其中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PDAC)是最常见的类型。尽管近年来在癌症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胰腺癌的5年生存率仍然极低,约为12.5%。胰腺癌的侵袭性和耐药性与其代谢重编程密切相关,尤其是糖酵解代谢的增强。然而,胰腺癌代谢重编程的具体机制仍不明确。 RNA聚合酶II相关因子1(PAF1)是一种转录延伸因子,既往研究表明其在多种癌症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胰腺癌的增殖、转移和癌症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 CSCs)的维持。然而,PAF1在胰腺癌代谢重编程中的作用尚未被深入...

Rhof通过增强PKM2介导的糖酵解诱导胰腺癌细胞的内皮-间质转化

RhoF通过增强PKM2介导的糖酵解促进Snail1乳酸化,诱导胰腺癌细胞的内皮-间质转化 学术背景 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 PC)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其诊断晚、侵袭性强且对系统性治疗具有耐药性,导致患者预后极差。尽管近年来诊断和治疗技术有所进步,但胰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持续上升。胰腺癌的侵袭和转移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深入研究其分子机制对于开发更有效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Rho GTPase家族在细胞迁移、增殖和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RhoF(Rho GTPase Rif)是Rho GTPase家族的一员,其在胰腺癌中的高表达与肿瘤生长和内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密切相关。然而,RhoF在胰腺癌中的具...

靶向SRSF10可能抑制M2巨噬细胞极化并增强肝细胞癌中的抗PD-1治疗

SRSF10在肝细胞癌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学术背景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排名第六的癌症,其死亡率位居第三。尽管手术切除是HCC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术后高复发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近年来,免疫疗法在多种癌症类型中显示出显著疗效,尤其是在黑色素瘤和肺癌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HCC患者对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如PD-1/PD-L1抗体)的响应率不足30%,且总体生存率未见显著改善。这一局限性主要归因于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的异质性和免疫抑制特性。 肿瘤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在HCC的免疫抑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巨噬细胞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可分为促炎的M1型和抗炎的M2型。M2型巨噬细胞通过分泌...

Sirt1对胃癌中H19-糖酵解-组蛋白乳酸化正反馈环的脱乳酸化作用

学术背景与问题提出 胃癌(Gastric Cancer, GC)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癌症之一,2020年约有110万例新发病例。尽管早期检测、手术技术和肿瘤学的进步使得胃癌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晚期或转移性胃癌的治疗仍然面临巨大挑战。近年来,癌症代谢重编程成为癌症治疗的新策略,尤其是糖酵解(glycolysis)在癌细胞中的激活。糖酵解不仅为癌细胞提供能量,还通过产生乳酸(lactate)影响表观遗传修饰,如组蛋白乳酸化(histone lactylation)。组蛋白乳酸化是一种新型的表观遗传修饰,能够通过乳酸调控基因转录,但其在胃癌中的分子机制和临床意义尚不明确。 本研究旨在探讨组蛋白乳酸化在胃癌中的作用,特别是组蛋白H3K18乳酸化(H3K18la)与胃癌预后的关系,并揭示SIRT1(一...

糖酵解性结膜黑色素瘤细胞分泌的乳酸在斑马鱼异种移植中驱动血管生成

学术背景 结膜黑色素瘤(Conjunctival Melanoma, COM)是一种罕见但具有潜在致命性的眼部癌症,尤其是在发生转移后,治疗选择非常有限。尽管目前对原发性结膜黑色素瘤的治疗手段相对有效,但一旦发生转移,患者的生存率显著下降,大多数患者的生存期不到10年。因此,深入了解结膜黑色素瘤如何从原发部位扩散形成转移,对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先前的研究表明,原发性结膜黑色素瘤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并且可能招募促肿瘤的M2型巨噬细胞。然而,由于缺乏合适的模型,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在结膜黑色素瘤转移扩散中的具体作用仍不明确。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扩散和转移的关键过程,通常被认为是肿瘤转移...

米尔替福辛通过靶向T细胞的生物能量状态重振耗竭的T细胞

米尔替福辛通过靶向T细胞的生物能量状态重振耗竭的T细胞

学术背景 T细胞耗竭(T cell exhaustion)是免疫治疗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挑战,尤其是在癌症治疗中。T细胞耗竭通常发生在T细胞长期暴露于抗原刺激的情况下,导致其功能逐渐丧失,表现为效应功能下降、抑制性受体表达增加、表观遗传特征改变、细胞因子产生减少、增殖能力受损以及线粒体呼吸和糖酵解功能抑制。这种现象最初在慢性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感染的小鼠模型中被发现,但后来发现其在多种疾病中普遍存在,尤其是恶性肿瘤。耗竭的CD8+ T细胞在表型和功能上具有异质性,其中前体耗竭型T细胞(progenitor-exhausted T cells)仍具有一定的增殖能力,并能对抗PD-1检查点阻断治疗产生反应,而终末耗竭型T细胞(terminally exhausted T ce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