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177Lutetium治疗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中的克隆性造血与血小板减少风险:一项前瞻性研究
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接受177Lu治疗中的克隆性造血与血小板减少风险:一项前瞻性研究
背景与研究动机
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s, NETs)的发病率近年来逐渐上升,预后取决于原发肿瘤位置、疾病分级、分期和分化及增殖速率等多种因素。由于大多数NETs高度表达生长抑素受体(Somatostatin Receptor, SSTR),因此生长抑素类似物(SSA)常被用作一线治疗。由于大多数NETs对生长抑素受体(SSTR)表达较高,因此生长抑素类似物(SSA)经常作为一线治疗。第二线疗法包括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Peptide Receptor Radionuclide Therapy, PRRT)。在PRRT中,通过将SSA与特定的放射性同位素如177Lu相结合,能将放射药物直接输送到肿瘤细胞。
在这种治疗过程中,血液毒性,尤其是血小板减少症(Thrombocytopenia),是一种相对常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这不仅会限制患者接受完整治疗疗程的能力,还可能导致某些患者发展出持续的细胞减少症,最终导致治疗相关的髓样恶性肿瘤(Therapy-related Myeloid Neoplasm, t-MN),其预后极差。随着PRRT适应症不断扩大,研究和预测在PRRT期间和之后发生细胞减少症的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来源及作者介绍
这项研究由Yael Kusne、Terra Lasho、Christy Finke、Zaid Elsabbagh、Shaylene McCue等医生和研究人员共同完成,作者隶属于Mayo Clinic和其他协作机构。论文发表于2024年7月8日的《JCO Precision Oncology》期刊。
研究设计与方法
研究流程与具体步骤
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研究,经Mayo Clinic机构审查委员会(IRB)批准,并获得了患者的书面知情同意。研究目标包括:
- 纳入符合条件的患者:2020年9月至2022年5月期间计划接受PRRT治疗的18岁及以上的转移性NET患者。
- 研究用药:以每8周1次的剂量静脉注射177Lu,共注射四次,每次剂量为200 mCi。
- 数据收集:在每次治疗前和治疗后每3个月进行全血计数,以记录毒性反应。
- 克隆性造血(Clonal Hematopoiesis, CH)分析:使用220基因的靶向捕获深度测序方法在治疗前分析CH。
通过这种设定,将主要终点设定为治疗期间和随访期间的血小板减少症(≥1级)。次要终点包括基线CH和细胞减少症的患病率、t-MN的发生率和总生存率(OS)。
数据分析
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CH和无CH患者之间的连续变量,使用卡方检验比较分类变量。通过Kaplan-Meier方法估算OS,并使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采用多状态模型(Multistate Model)研究血液计数的纵向变化,并使用疾病-死亡模型分析血小板减少症的动态变化。
研究结果
患者特征与克隆性造血(CH)
纳入的37名患者中,68%的中位年龄为68岁,51.4%为男性。之前接受过烷基化剂治疗的占30%,铂类药物治疗的占8%,外部辐射治疗的占13%。使用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riant Allele Frequency, VAF)≥2%的标准检测到了35.1%的CH,而VAF≥1%时为45.9%。
使用次级基于220基因靶向捕获深度测序技术,检测到28个致病变异,其中最常见的变异有DNMT3A和TET2基因。
基线和治疗后的血细胞减少症
在PRRT治疗期间和随访期间,各组之间在血红蛋白、红细胞分布宽度、平均红细胞体积、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等指标上没有显著差异。然而,CH患者在基线时的平均血小板计数较低(185 × 10^9/L),而无CH患者为231 × 10^9/L。
在PRRT治疗期间,患者从正常血小板计数过渡到血小板减少症的次数显示,CH患者在治疗后更可能处于血小板减少症状态,且恢复到正常血小板水平的概率较低。从状态转变的长期观察来看,CH患者平均在治疗后200天处于血小板减少状态,相比之下,非CH患者为99天。
骨髓检查与长远影响
其中5名(13.5%)因治疗后持续性细胞减少症进行了骨髓活检,分析显示三人为不明意义的克隆性细胞减少症(CCUS),两人为不明意义的特发性细胞减少症(ICUS)。有趣的是,部分患者在治疗前具有低频率的变异(例如,PPM1D基因),但治疗后这些变异的频率显著增加。
结论与研究价值
这项研究表明,在接受PRRT治疗的NET患者中,35.1%的患者存在CH,并且在PRRT期间和之后具有更高的血小板减少风险。在未来进行进一步随访研究以明确CH是否可能是t-MN风险的预测因子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亮点
- 重要发现:研究揭示了克隆性造血可能是PRRT期间及之后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因素。
- 方法的创新性:使用靶向深度测序技术分析CH,在该过程中检测到关键性基因变异并确定其与治疗结果之间的关系。
- 临床应用意义:这种方法可用于筛查计划接受PRRT的NET患者,从而提高血液毒性的监测和预防。
展望与建议
进一步的长期随访研究将揭示CH与治疗后髓样恶性肿瘤风险的关系,这将有助于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预后。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借助前瞻性分析,揭示了CH对PRRT治疗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为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中的毒性预测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