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冷冻神经溶解术治疗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
CT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冷冻消融术治疗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报告
学术背景
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s, VAs),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是心血管医学中的一大挑战,因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以及日益增加的患病率而备受关注。尽管现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机械循环支持和心脏除颤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病情,但对于难治性VAs患者,这些治疗手段往往效果有限。导管消融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效,但其治疗效果通常是暂时的,且患者需要具备足够的稳定性以耐受手术。在电风暴(定义为24小时内发生三次或以上的持续性或血流动力学显著的VAs)的情况下,尽管使用了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植入式心脏除颤器,住院死亡率仍高达29.2%至53.0%。
交感神经系统在VAs的启动和维持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成为治疗的重要靶点,尤其是在电风暴患者中。β受体阻滞剂已被证明可以减轻VAs负担,但由于血流动力学原因,其应用往往受限。对于导管消融效果不佳或不可行的患者,交感神经切除术和星状神经节阻滞术(Stellate Ganglion Blockade, SGB)可以通过减少交感神经张力来降低VAs负担。然而,与心脏电生理导管消融类似,交感神经切除术在难治性VAs患者中可能不可行。SGB在超声或CT引导下进行,虽然能够暂时缓解VAs,但其效果有限,通常作为过渡治疗手段。
冷冻神经消融术(Cryoneurolysis)是一种新兴的神经调节技术,相较于传统的神经阻滞术具有显著优势。冷冻神经消融术通过诱导Sunderland II级轴突损伤(轴突断裂)和随后的神经退化(Wallerian退化),从而实现持久的神经传导中断。重要的是,保留的结缔组织层(包括神经内膜、神经束膜和神经外膜)有助于神经的再生。尽管已有个案报告显示左侧星状神经节冷冻消融术能够提供长达5个月的VAs缓解期,但更大规模的患者队列和全面的安全性分析对于评估该技术的实用性至关重要。
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CT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冷冻消融术(Stellate Ganglion Cryoneurolysis, SGC)在治疗难治性VAs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来源
本研究由Ningcheng Li、Junman Kim、Anshul M. Patel、David W. Markham、Christine M. Tompkins、Youssef Rahban、Glenn Stokken、Matthew Gottbrecht、Frank J. Prologo和Neil J. Resnick共同完成,分别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纪念医学中心、埃默里大学医学院、皮埃蒙特心脏研究所和乔治亚大学。该研究于2024年12月发表在《Radiology》期刊上。
研究流程
研究对象与纳入标准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20年6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两所三级医疗中心接受CT引导下左侧SGC治疗的难治性VAs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难治性VAs的诊断标准,且未排除任何患者。研究收集了患者术前临床状态、手术方法、手术结果和不良事件的数据,并使用Wilcoxon配对符号秩检验比较了手术前后的除颤次数。
手术流程
SGC手术在CT室进行,患者通常在全身麻醉下接受手术。患者取仰卧位,左上肢置于身体一侧,头部稍向右转。通过螺旋CT(GE Healthcare)对颈部和上胸部进行扫描,必要时使用对比剂(Omnipaque 350)以评估左侧T1肋椎关节附近的星状神经节及邻近解剖结构。手术过程中,关键结构包括颈总动脉、颈内静脉、椎动脉、甲状腺颈干、肋颈干、前中斜角肌、颈长肌、食管、C7、C8和T1脊神经、臂丛、喉返神经、迷走神经和膈神经。
手术采用锁骨上外侧至后内侧入路,路径位于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外侧,前斜角肌内侧。在确定最佳路径后,患者进行无菌准备,并局部注射1%利多卡因进行浅表和软组织麻醉。在CT透视引导下,将单根冷冻消融探头(IceSphere, Boston Scientific)小心推进至星状神经节区域。在启动冷冻治疗前,再次进行螺旋CT扫描以确认探头位置。冷冻治疗通常执行12-15分钟的冷冻周期(目标温度为-40°C),随后进行5-10分钟的被动解冻过程。当探头尖端靠近椎动脉时,执行第二个3-8分钟的冷冻周期,以确保足够的冷冻神经消融。
临床数据收集
通过手动审查患者临床记录,收集术前和术后的临床信息,包括基线特征、术前VAs管理、术后治疗升级、额外干预和患者结局。临床成功定义为术后24小时内无除颤。
研究结果
患者特征
研究共纳入17例患者(平均年龄60.4岁,男性14例)。其中7例患者(41%)正在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平均每例患者使用2.2种抗心律失常药物。CT引导下左侧SGC显著减少了除颤次数,术前24小时中位除颤次数为3次(IQR, 3-15),术后24小时降至0次(IQR, 0-0)(p < .001)。术后24小时和72小时,分别有14例(82%)和15例(88%)患者达到临床成功。在平均469.2天的随访中,14例患者(82%)存活,未观察到中度或重度不良事件,轻度不良事件包括左上肢神经失用症(1例)和短暂性霍纳综合征(3例)。
结论
CT引导下左侧SGC在治疗难治性VAs中显示出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应考虑将其纳入VAs的多学科治疗算法中。
研究亮点
- 重要发现:CT引导下左侧SGC显著减少了难治性VAs患者的除颤次数,术后24小时和72小时的临床成功率分别达到82%和88%。
- 方法创新:本研究首次大规模评估了CT引导下左侧SGC在难治性VAs中的应用,证实了其作为一种新型微创治疗手段的潜力。
- 临床意义:该研究为难治性VAs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尤其是在传统治疗手段无效或不可行的情况下。
研究价值
本研究的科学价值在于首次系统评估了CT引导下左侧SGC在难治性VAs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其应用价值在于为VAs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尤其是在电风暴等紧急情况下,SGC可以作为过渡治疗手段,为患者争取更多时间以接受更确定的治疗。
其他有价值的信息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其回顾性设计、缺乏对照组以及样本量较小,未来需要更大规模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该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