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循环胞外囊泡作为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诊断、预后和监测的生物标志物

这篇学术论文报告了一项关于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外泌体(exosomes)的研究。该研究探讨了外泌体作为生物标志物在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和治疗反应监测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随复发变化的EV marker 学术背景介绍: 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种侵袭性很强的脑肿瘤,目前虽有手术、化疗和放疗等综合治疗,但总体预后并不理想。患者需要经常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来监测肿瘤复发,但MRI检查费用高昂且判读有一定困难。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无创且可靠的方法来持续监测胶质母细胞瘤病情。

外泌体是由细胞分泌的一种小型膜性囊泡,能够携带来源细胞的蛋白质、RNA和DNA等物质。之前的研究发现,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血液循环中的外泌体水平显著升高,这为利用外泌体作为胶质母细胞瘤的生物标志物提供了可能性。

论文来源: 该研究由来自德国汉堡大学医学中心神经外科的Franz L. Ricklefs、Kathrin Wollmann等多位作者完成。论文于2024年4月3日在国际期刊Neuro-Oncology上在线发表。

研究方法和主要结果: 1. 研究工作流程及处理方法: 该研究采集了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在手术前、手术后1天和4-6天时的血浆样本,并从健康供体处获取对照样本。研究人员使用纳米粒子跟踪分析(NTA)和成像流式细胞术(imaging flow cytometry)等技术,分离、浓缩和定量测量了血浆外泌体。

  1. 主要发现: (a) 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血浆中的外泌体浓度比健康供体高出5.5倍。 (b) 外泌体浓度较高的患者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显著较短,外泌体浓度是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指标。 © 外泌体浓度与周围水肿(FLAIR过度强化信号)的程度相关,但与肿瘤对比剂强化部分的体积无关,提示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可能是导致外泌体升高的主要原因。 (d) 术后患者外泌体浓度迅速下降至正常水平,下降幅度与肿瘤切除程度相关。 (e) 在疾病稳定期间,外泌体浓度维持在正常水平;但在肿瘤复发时,外泌体浓度会再次升高,有些患者外泌体升高甚至早于MRI检测到复发。

  2. 研究意义: (a) 外泌体浓度可作为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预后的独立指标,有助于术前评估和制定治疗方案。 (b) 持续监测外泌体浓度变化有助于尽早发现肿瘤复发,促进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研究结果有望推动将外泌体检测应用于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诊断和监测中,弥补MRI检查的不足。

研究亮点: 1. 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血浆外泌体浓度显著升高,且为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指标。 2. 外泌体浓度与周围水肿相关而非肿瘤本身体积,提示其主要源自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 3. 术后外泌体浓度迅速下降,在疾病稳定期维持正常水平,但复发时则再次升高,可早于影像学检测到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