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药物基因组学检测对现实环境中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影响

药物基因组学检测对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影响 背景介绍 药物基因组学(PGx)正在改变P2Y12抑制剂(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这类药物广泛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神经血管问题及血管疾病的治疗。其中,氯吡格雷(clopidogrel)是一种常用的P2Y12抑制剂,这种前体药物依赖多种途径转化为活性代谢物,主要通过细胞色素P450 2C19(CYP2C19)酶来完成。然而,携带CYP2C19基因中功能缺失等位基因(LOF)的人群,其氯吡格雷药效较低,这使得某些患者面临更高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风险。 CYP2C19基因分型可以识别LOF等位基因的患者,并建议他们从氯吡格雷转到不依赖CYP2C19途径的替卡格雷(ticagrelor)或普拉格雷(prasugrel)。现有研究多集...

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基因组、HLA及多基因风险评分分析

关于宫颈高风险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感染的全基因组和多基因风险评分分析 背景介绍 宫颈高风险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感染是全球第二大致癌性感染,约占所有感染相关癌症的31.4%(全球220万例癌症中约69万例)。大多数的HPV感染在初次性接触后不久发生,并且超过90%的感染在两年内自行清除。然而,持续存在的HPV感染是引发肛门生殖器和口咽癌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 尽管环境因素(如吸烟、长期使用激素避孕药、HIV共感染等)对HPV感染的持续性和清除有显著影响,但有多项观察表明遗传因素也可能在HPV感染的盛行和持续性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关于宫颈HPV感染相关的基因变异研究仍较少。 研究来源 该论文署名为:Sally N. Adebamowo, Adebowale Adeyemo, ...

经新生儿筛查诊断出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症儿童的父母将经历的不确定性

即刻入选:新生儿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症家长将经历的不确定性深度分析 研究背景 新生儿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症(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简称SCID)是一种罕见且可致命的遗传性疾病。患者若无及时诊断和治疗,将面临生命威胁。近年来,通过新生儿筛查早期识别SCID后,儿童的临床预后有了显著提高,给家长带来了一线希望。然而,在早期诊断的同时,家长们需要开始一段陌生的复杂旅程,而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各种信息和情感支持的需求,特别是如何处理和应对不确定性。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应用Han等人提出的不确定性框架,探索通过新生儿筛查诊断出SCID的儿童家长所经历的不同类型的不确定性,从初诊开始到后期治疗,乃至新常态的适应过程。 研究源起 本研究由Melissa Raspa、Oks...

MDGA2 在 CA1 锥体神经元上选择性地限制谷氨酸能输入以优化用于可塑性、记忆和社会行为的神经回路

在神经科学领域,突触的组织与可塑性对记忆和社会行为等认知功能至关重要。作为稀有突触抑制因子,被称为MAM域含糖基磷脂酰肌醇锚蛋白(MDGA)的家族成员,在突触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们通过抑制神经细胞粘附分子神经激肽-神经节碱复合体的形成,调控突触的组织。尽管MDGA2在各种细胞类型中表达,并定位于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但是关于MDGA2丧失功能对特定细胞类型和网络的影响,区别可能在于对特定细胞类型和大脑区域的选择性策略。基于此,研究人员产生了限制在CA1锥体细胞中的MDGA2条件性敲除小鼠(conditional knockout of MDGA2,简称MDGA2 CKO),以解决这一问题。以下是关于该研究的综合报道。 突触组织因子在神经发育、传导和可塑性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表现为...

Shank3B小鼠在两性间的行为特征映射

针对Shank3B小鼠在两性别间行为特征的绘制 研究背景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以社交和重复性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复杂精神疾病。Shank3B突变的ASD小鼠模型在研究中应用广泛,然而,该模型的行为表型并未完全阐明。本研究运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和线性判别分析,全面记录和分析了雄性和雌性Shank3B突变小鼠的行为模式,发现两性均复制了ASD的核心和伴随症状,且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此外,Shank3B杂合子敲除小鼠呈现与野生型和纯合子敲除小鼠差异明显的自闭症行为。这些发现支持在自闭症研究中包括两性别以及使用实验手段来高效刻画临床相关的杂合子转基因模型。 论文来源 本研究由刘婧婧、叶家琳、计春园、任文颖、何友伟、徐富强、王峰等人完成,来源自《神经科学公报》(Neurosci. Bull.),该...

低频刺激海马下区防止颞叶癫痫中广泛的继发性癫痫发生

在神经科学领域,癫痫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疾病,临床研究与治疗上仍面对着重大挑战。其中,次级癫痫发生(secondary epileptogenesis)的问题对学术界以及临床治疗产生了深远影响。次级癫痫发生是指起始于某一特定脑区(称为原初病灶)的癫痫活动不断传播至其他脑区,使得这些区域也具有了发生癫痫活动的潜在能力。研究次级癫痫发生的机制及其治疗方法,对提高癫痫治疗有效性和降低药物抗性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团队由上海交通大学等多个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的学者组成,在《神经科学公报》上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低频刺激(low-frequency stimulation, LFS)在海马突起(subiculum)部位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预防时序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

CCL2通过GluA1亚单位流量促进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

在《Neurosci. Bull.》上发表的最新研究论文《Chemokine CCL2 Promotes Excitatory Synaptic Transmission in Hippocampal Neurons via GluA1 Subunit Trafficking》中,来自包括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研究所、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内的多家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详细探讨了化学趋化因子CCL2如何通过调节GluA1亚单位的表面表达来促进海马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传递。 研究背景及目的 化学趋化因子(Cytokines)是已知在免疫细胞发育、成熟以及疾病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小分子分泌蛋白。然而,化学趋化因子在中枢神经系统(CNS)中也能够调控突触传递和神经元兴奋性。据报道,TNF-α 在维持兴奋...

Cx26 缺失小鼠外周听觉神经系统病变及耳聋发病机制

科学报导:Cx26缺失小鼠耳聋机制研究 引言 Gjb2基因突变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非综合征遗传性耳聋的原因,占所有病例的约50%。Gjb2基因编码的蛋白Cx26主要在耳蜗上皮支持细胞中表达,负责细胞间通讯。患有由Gjb2基因突变引起的严重听力损失的个体,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 CI)是唯一能够改善听力的治疗方法。然而,人工耳蜗的效果参差不齐,除了受临床因素影响,耳蜗神经组件的保存是获得良好CI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研究Gjb2突变小鼠外周听觉神经系统的病理生理变化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背景及目的 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旨在探索Gjb2基因缺失导致的耳蜗神经系统病理变化。研究团队通过构建条件性Cx26敲除小鼠模型(Cx26-cko)来详细研究这一过程中的变化机制。 研究...

TREM2 通过微胶质细胞修剪 CA1 区树突棘缓解七氟烷诱导的小鼠发育性神经毒性

TREM2在小鼠星形胶质细胞上的表达通过小胶质细胞剪辑海马CA1区树突棘突避免七氟醚引起的发育神经毒性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七氟醚是儿科麻醉中使用最广泛的麻醉剂之一,早期多次接触七氟醚会导致小鼠发育性神经毒性,但其深层次机制尚未明确。星形胶质细胞2号触发受体(TREM2)对早期大脑发育阶段微胶质细胞介导的突触精炼至关重要。本研究探索了TREM2对七氟醚诱导的发育性神经毒性过程中,小鼠海马CA1区树突棘突剪辑的影响。 研究来源 该研究由邓丽、宋绍勇、赵伟明、孟小文、刘红、郑青、彭可、季富海共同完成,隶属于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研究成果于2024年发表于《Neuroscience Bulletin》杂志。 研究详细过程 a) 研究设计与方法 实验模型构建: 在小鼠出生后的第6、8、...

Amorfrutin B在缺氧/缺血条件下对人类小胶质细胞的影响研究

Amorfrutin B在缺氧/缺血条件下对人类小胶质细胞的影响研究:基于PPARγ途径的抗炎作用、增殖潜能和线粒体状态 研究背景 缺氧/缺血是导致新生儿和成人人群中脑损伤的主要原因。围产期窒息和缺血性中风是新生儿和成人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这些疾病在现今医学中仍是严峻挑战。围产期窒息的主要治疗策略是低温治疗,然而约40%的接受该治疗的新生儿会出现不良反应,如低血压和心肺系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而缺血性中风的常规治疗是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rtPA),但由于其治疗的时间窗口狭窄,只有1-5%的患者能在症状出现4.5小时内接受治疗。炎症过程在围产期窒息和中风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调节脑内小胶质细胞的功能可以抑制神经炎症,从而促进恢复。因此,研究能够有效调节小胶质细胞功能的治疗手段是当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