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蛋白质互作预测的新进展:HSSPPI模型从分层与空间-序列双视角全面解析蛋白互作位点

背景介绍:揭示蛋白互作预测的瓶颈与机遇 蛋白质(Protein)作为生命活动的核心分子,几乎参与了所有生物学过程与细胞功能,包括基因表达、RNA转录、DNA合成以及免疫反应等。蛋白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PPI)以及特定位点上的互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Sites, PPIS)决定了多样且精确的生理活动。例如,药物设计、蛋白功能注释、疾病分子机制探索、以及全局蛋白互作网络构建等,都以高质量的PPI和PPIS信息为基础。 然而,传统基于生物实验(如X射线晶体学、质谱等)对PPI位点进行检测的方法耗时高、成本昂贵,并且面临样品复杂性高和可扩展性不足的问题。随着蛋白数据库的快速扩充及疾病防治需求的日益迫切,...

全新开源GC×GC–MS数据分析软件“gcduo”问世——多维色谱质谱数据分析的创新突破

学术背景与研究动因 随着复杂样品分析需求的日益增长,色谱技术,尤其是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GC–MS, 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Mass Spectrometry)作为无靶向代谢组学等领域的主力技术,尽显强大解析力。GC×GC–MS可在单次实验中同时分离和检测上百甚至数千种化合物成分,但其所产生的数据量庞大且结构复杂,维度高,数据解读困难,成为阻碍该技术广泛应用的最大瓶颈。尽管已有商业软件试图提供自动化的数据处理与解析,但高昂的成本、专业门槛,以及“黑箱”式算法的不透明,依然限制了数据深度挖掘和研究的灵活性。 为克服这些难题,学界逐渐将化学计量学(chemometrics)理念引入多...

揭示癌症新的标志性特征:肿瘤神经浸润全景图谱研究学术报道

癌症作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难题,具有复杂的发生发展机制。长期以来,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的免疫、炎症、血管生成等过程被广泛关注,被视为肿瘤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近年来,癌症神经科学(cancer neuroscience)成为新兴交叉领域,发现神经系统不仅通过神经介质、递质等调控肿瘤发展,还通过神经-肿瘤细胞的直接或间接互作影响肿瘤的生长、转移与侵袭。尽管诸如“外周神经侵犯(perineural invasion, PNI)”等神经相关现象已受到关注,但系统性量化和评价“神经浸润”在肿瘤疾病中的广泛性、分子特征和临床意义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报道正是基于这样的问题意识和科学背景展开,旨在深入探讨神经因素是否可作为肿瘤新标志性特征(cancer ha...

MAEST:基于图掩码自编码器的空间转录组学中的精确空间域检测

空间转录组学——解析组织空间异质性的前沿技术 空间转录组学(Spatial Transcriptomics, ST)是一项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测序技术,其核心在于能够在组织切片层面,兼顾基因表达与空间位置信息,为揭示多细胞生物组织的空间结构、功能分区及疾病微环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数据基础。随着10x Visium、Slide-seq、Stereo-seq、seqFISH和MERFISH等平台技术的逐步成熟,科学家得以获得高分辨率、空间可追溯的大规模基因表达数据,极大推动了发育生物学、神经科学及肿瘤生物学等领域的进步。 空间结构域识别(Spatial Domain Identification)则是空间转录组数据分析中的核心环节。其目标是将表达模式相近、地理位置相邻的细胞点(Spot)分为具有生物学...

深度学习加持的蛋白质复合物界面质量评估:TopoQA顶点——在蛋白质结构精准预测新时代下的创新突破

学术背景 蛋白质复合物三维结构的解析是现代结构生物学、分子机理研究、药物设计乃至于人工蛋白质设计等领域的核心课题。蛋白质的功能往往由其结构所决定,而众多生物过程涉及蛋白质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虽然传统的实验手段(如X射线晶体学、冷冻电镜、NMR等)虽能解析蛋白质的三维结构,但耗时繁琐、成本高昂,难以满足高通量或大规模研究需求。近年来,数据驱动的蛋白质结构预测方法(如AlphaFold、RoseTTAFold等)取得了革命性突破,尤其是在单体蛋白模型的准确度方面甚至能够媲美实验结构。然而,蛋白质复合物结构预测的准确度仍未达到单体预测的高度,特别是在多聚体与抗体-抗原等复杂体系中,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在实际应用中,研究者往往需要从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模型产生的大量“候选结构”(decoys)中筛选出...

基于Granger因果循环自编码器的时间序列单细胞RNA测序数据推断基因调控网络

一、学术背景与研究动机 近年来,单细胞RNA测序(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scRNA-seq)已成为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领域极具突破力的技术之一,使得研究者能够以单个细胞为单位,捕捉到众多细胞间转录水平的微妙差异。这项技术极大地丰富了细胞生物学,对理解细胞分化、发育和疾病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scRNA-seq数据,推断基因调控网络(gene regulatory networks, GRNs),进而揭示转录因子与靶基因间复杂的调控关系,已成为当前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然而,scRNA-seq数据本身具有高噪声、高稀疏性和“掉落事件”(dropout events)等特点,带来了极大的数据分析挑战。尤其是在分析时间序列单细胞数据(time...

优化复杂形态性状表型的新方法显著提升遗传变异位点的发现力 —— 以人脸三维形态为例

一、学术背景与研究动因 近年来,基因型-表型(Genotype-Phenotype, G-P)关联分析已成为揭示复杂性状遗传基础的核心手段,尤其在人类面部、四肢、骨骼等多维结构性状的研究中获得了快速发展。传统上,G-P分析依赖简单、预设的人体解剖测量指标,或者采用诸如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等无监督降维技术,抽取如“主成分(principal components)”“特征面(eigen-shapes)”等数据驱动特征。这些方法虽然流行,但并不一定能够选取真正携带丰富遗传信息、具有遗传生物学相关性的表型轴线。换言之,很多PCA得出的特征主轴,虽然能够涵盖大部分形态变异,却并未必在基因层面具备最大化的解释力,容易遗漏关键的遗传信号。 此外...

通过整合因果提示大语言模型与多组学数据驱动的因果推理识别癌症基因

癌症基因的准确识别是癌症基础研究和精准医疗领域的核心难题。近日,Jilin University与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在《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期刊上发表了题为《Cancer gene identification through integrating causal prompting large language model with omics data–driven causal inference》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本文完整梳理了该论文的研究背景、学术创新、方法流程、研究结论及其深远意义。 一、学术研究背景 1. 多组学癌症基因识别的需求 癌症作为全球范围内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发生和进展本质上是一个...

基于图神经网络的Cox比例风险模型增强及其在癌症预后中的应用

一、研究背景与学科前沿 癌症预后分析一直是医学领域的核心研究方向。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technologies)的广泛应用,科学家们得以深入探索癌症患者的分子生物标志物(biomarker)和临床特征,从而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生存风险,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传统的 Cox 比例风险模型(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作为经典的生存分析工具,因其优秀的统计基础和适应性而被广泛应用于癌症预后研究。 然而,随着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DL)以及多组学(omics)数据的引入,科学家们逐步认识到传统 Cox 模型在特征提取和复杂关系建模方面的不足。许多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往往侧重于特征...

模块响应分析的测试与局限性克服

研究背景:网络推断新挑战 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领域,对生物分子网络(如基因调控网络、蛋白质互作网络、信号传导网络等)的精准解析被视为理解细胞生命活动、疾病发病机制和药物作用机理的核心。然而,这些生物网络极为复杂,普遍存在节点众多、连接关系错综、非线性动态强烈以及实验测量噪音大的难题。作者们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选择聚焦于“模块响应分析(Modular Response Analysis, MRA)”方法。MRA是一类基于对系统节点施加扰动,并分析扰动响应以推断模块间相互作用的经典方法,尤其适用于节点可以灵活定义为“基因、蛋白质、代谢物或蛋白复合体等多尺度结构单元(模块)”的网络解析。 尽管MRA长期以来在中小规模网络解析、稳态扰动数据分析等方面被广泛应用,并见证了算法层面的多种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