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呈现低阿尔伯塔卒中早期CT分数的卒中患者进行机械取栓的结果

对于呈现低阿尔伯塔卒中早期CT分数的卒中患者进行机械取栓的结果 背景介绍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大血管闭塞是导致严重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机械取栓术(MT)已成为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标准方法,多项临床试验证实了它在时间窗口内的效果和安全性。然而,对于存在大面积早期缺血灶的患者,MT术的获益一直存在争议。最近,多项大型临床研究评估了MT术对于这类患者的疗效,结果令人鼓舞,但针对不同时间窗口患者的数据有限。 研究过程 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呈现低阿尔伯塔卒中早期CT分数(ASPECTS 2-5分)的患者,在发病6小时内和6-24小时内接受MT术后的结果差异。研究人员回顾性分析了2013-2023年间STAR(Stroke Thrombectomy and Aneurysm Regis...

腰椎或胸腰椎退行性后凸畸形中的矢状平衡失调模式及其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腰椎或胸腰椎退行性后凸畸形中的矢状平衡失调模式及其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腰椎或胸腰椎退行性后凸畸形中的矢状平衡失调模式及其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研究背景 退行性后凸畸形(degenerative kyphosis, DK)是老年脊柱最常见的变形类型。矢状平衡失调是DK的典型影像学特征,与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相关。矫正手术旨在恢复理想的脊柱曲度,但不当矫正可能导致机械性并发症(mechanical complications, MC)。由于不同个体之间畸形模式存在差异,各种变形类型与近端或远端节段失败、钉棒断裂等MC的关联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腰椎或胸腰椎DK患者的矢状平衡失调模式,并确定每种失调模式对术后机械性并发症的影响。 研究机构和作者 该研究由南京大学附属医院的脊柱外科团队完成,主要作者包括李杰、唐自扬、胡宗珊、徐彦杰、梁邦恒、邱勇、朱泽璋和刘震等。 研究方法...

尾端发育不良:基于脊髓病理胚胎发生的分类

这是一篇关于尾端发育不良(caudal agenesis)分类新方法的论文: 尾端发育不良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较低部位脊椎骨缺失。之前对尾端发育不良的分类主要基于骨缺失水平或终脊的位置,但这些分类方法是否能够很好地反映脊髓异常和神经功能缺陷仍存在争议。 本研究针对尾端发育不良提出了一种基于胚胎发育过程的新分类方法——胚胎发生学分类法。该分类考虑了终脊的位置、形态以及马尾的异常情况。研究人员回顾性分析了1985年至2019年期间89例尾端发育不良患者的影像学和神经系统评估资料,根据新分类法将患者分为”形成障碍组”、”回归障碍组”和”正常组”三组,旨在评估新分类法在反映患者神经功能缺陷和需要行脱钩术的可能性方面的价值。 研究小结 本研究纳入89例尾端发育不良患者,平均年龄39.3个月,其...

任务复杂性与皮质语言映射准确性之间的联系

任务复杂度与皮质语言映射准确性的相关性 引言 本研究旨在探讨直接皮质刺激映射(direct cortical stimulation mapping, DCS)语言功能区时,任务复杂度是否会影响映射的准确性。研究者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设:由于脑癌浸润区皮层的神经元计算能力降低,复杂的语言任务(如多音节词命名)可能会增加错误率。 论文来源 该研究由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神经外科系的Alexa Semonche等人完成,结果在2024年5月7日在线发表于《神经外科》(Neurosurgery)杂志。本文曾在2023年4月21日的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AANS)年会上以摘要和电子海报的形式进行了报告。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研究者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至2021年间,在UCSF接受了同侧...

儿童胶质瘤幸存者治疗和远期死亡率与致残率的时间变化研究

儿童胶质瘤幸存者治疗和远期死亡率与致残率的时间变化研究

这是一项关于小儿胶质瘤幸存者的长期预后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近几十年小儿胶质瘤治疗方式的变迁对幸存者远期死亡率、慢性健康状况及后续肿瘤发生风险的影响。 背景介绍: 过去,小儿低级别胶质瘤(PLGG)的治疗通常包括手术切除、全颅照射以及传统细胞毒性化疗。然而,全颅照射会增加后续肿瘤、认知障碍等远期并发症的风险。20世纪80年代开始,化疗逐渐被用于推迟或避免使用全颅照射,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到90年代,以卡铂为基础的方案成为手术后一线治疗选择。本研究旨在评估这种治疗策略转变对幸存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研究对象: 本研究来源于美国儿童癌症幸存者队列研究(CCSS),入组对象为1970-1999年期间在美国和加拿大诊断的小儿胶质瘤5年存活者,共2501例。 主要研究方法: 1) 按诊断年代分...

脑膜瘤:国际脑膜瘤联盟(ICOM)就科学进展和临床治疗模式达成共识

脑膜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神经影像学检查的普及,其发病率正在上升。大多数脑膜瘤虽然表现为非恶性,但也有一小部分具有生物学侵袭性,会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和死亡。近年来,对这些肿瘤生物学机制的理解取得了重大进展,分子生物学标记也开始被纳入其分级和预后评估。然而,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不同,脑膜瘤目前仍缺乏一个统一的分子分类体系,建立这一分类系统正是CIMPACT-NOW工作组的主要目标之一。同时,针对特定脑膜瘤病例和患者人群的最佳管理策略也存在一定争议。为此,国际脑膜瘤协作组(ICOM)的成员,包括该领域的领先专家,就上述问题编写了一份全面的共识性综述,旨在为临床医生、研究人员和患者提供参考。 该综述的作者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医学中心和研究机构,包括多伦多大学健康网...

EDA2R反映大脑对头颅放疗的急性反应

颅脑辐射后EDA2R在体液活检中升高反映了对大脑的急性损伤 背景介绍 颅脑放射治疗是治疗高级脑肿瘤和转移灶的标准方法,但会导致令人沮丧的神经认知功能障碍,尤其是在儿童癌症幸存者中。随着儿童脑癌幸存者人数不断增加,预计将有越来越多的人遭受终身神经认知并发症。然而,目前还没有确立的生物标志物能够在放射治疗结束时评估辐射所致大脑损伤程度,从而预测预期的神经认知并发症严重程度。 研究机构和作者 本研究由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妇女和儿童健康系的Alejandro Lastra Romero、Thea Seitz、Georgios Alkis Zisiadis、Holli Jeffery和Ahmed M. Osman完成。 研究方法和过程 a) 研究工作流程: 该研究采用了青年小鼠颅脑辐射模型。小鼠分别接...

后化疗后小脑缄默综合征患者的脑区功能连接异常

小儿期脑膜胶质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脑肿瘤,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但是,后窦手术后可能导致一种称为”小儿期小脑失语综合征(Cerebellar Mutism Syndrome, CMS)“的并发症。CMS主要表现为暂时失语、运动障碍和情绪异常等症状,给患儿带来严重影响。此前研究认为,CMS可能源于小脑与其他脑区之间连接的破坏,但其确切病理生理机制仍不清楚。 论文来源:该研究由美国圣朱德儿童研究医院的Samuel S. McAfee等人完成,于2024年发表在期刊《神经肿瘤学(Neuro-Oncology)》上。研究人员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分析了70名小脑膜胶质母细胞瘤患儿术后的大脑功能连接,旨在探讨CMS的发病机制。 研究流程: a) 研究对象为70名小脑膜胶质母细胞...

大脑转移瘤患者术前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剂量递增的I期试验

这是一项I期临床试验,该试验探索了对大脑转移瘤病人进行术前单次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放疗,并逐步升高放疗剂量的安全性。该研究的背景是,对于直径超过2cm的大脑转移瘤,单纯手术切除或单次SRS放疗都难以获得理想的局部控制效果。因此,研究人员希望通过先进行术前单次SRS放疗,再进行手术切除的方式,来提高局部控制率,降低并发症风险。 这项研究由克利夫兰诊所(Cleveland Clinic)的Erin S. Murphy及其同事们于2013年9月至2022年6月期间开展。他们将患者分为三组,肿瘤直径分别为>2-3cm、>3-4cm和>4-6cm,对每组采用不同起始放疗剂量(18、15和12 Gy),然后每个剂量级别递增3Gy,直至发现剂量限制性毒性(DLT)。 共入组35例患者/36个病灶。在...

外周循环胞外囊泡作为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诊断、预后和监测的生物标志物

这篇学术论文报告了一项关于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外泌体(exosomes)的研究。该研究探讨了外泌体作为生物标志物在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和治疗反应监测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学术背景介绍: 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种侵袭性很强的脑肿瘤,目前虽有手术、化疗和放疗等综合治疗,但总体预后并不理想。患者需要经常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来监测肿瘤复发,但MRI检查费用高昂且判读有一定困难。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无创且可靠的方法来持续监测胶质母细胞瘤病情。 外泌体是由细胞分泌的一种小型膜性囊泡,能够携带来源细胞的蛋白质、RNA和DNA等物质。之前的研究发现,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血液循环中的外泌体水平显著升高,这为利用外泌体作为胶质母细胞瘤的生物标志物提供了可能性。 论文来源: 该研究由来自德国汉堡大学医学中心神经外科的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