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Q7基因缺陷导致先天性线粒体CoQ10缺乏症和心肌病

COQ7缺陷引起线粒体COQ10缺乏症的围产期发作,伴心肌病和胃肠道梗阻 背景介绍 辅酶Q10(CoQ10)是一种脂溶性分子,具有抗氧化性质,是线粒体内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传递电子的关键部分。CoQ10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线粒体代谢疾病,通常与四种主要临床表现相关联:1) 耐激素性肾病综合征(SRNS);2) 脑病、肥厚型或扩张型心肌病、乳酸酸中毒和小管病;3) 新生儿心脑病;4) 纯神经系统综合征。COQ系列基因突变是导致CoQ10缺乏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临床实践中,CoQ10缺乏症的早期识别和诊断至关重要。这不仅因为及早介入(如补充CoQ10)可以改善预后,还因为这些缺陷通常涉及多器官系统,病情复杂。本文作者旨在通过报告一例伴有新型杂合变异的COQ7基因缺陷病例,扩展现有的关于COQ7相关...

抗生素引发的肠道免疫调节减轻了实验性自身免疫神经炎(EAN)

抗生素引起的肠道免疫调节减轻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 学术背景 Guillain-Barré综合征(GBS)是一种急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周围神经的炎性脱髓鞘病变。作为急性弛缓性瘫痪最常见的原因,全球年发病率为每10万人1-4例。GBS的病理特点包括肌肉髓鞘抗原反应性T细胞及巨噬细胞在子神经膜的聚集。尽管GBS的某些病理特征在不同亚型之间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机制被认为是分子模拟(molecular mimicry)机制驱使自身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攻击周围神经节苷脂及其他未知的神经表位。这种机制通常被认为与呼吸道和尤其是胃肠道感染(如曲状菌肠炎)有关。 近来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与GBS及其动物模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AN)之间存在相关性。肠道微生物在调节肠道稳态和免疫耐受...

通过进餐时间调节肠道昼夜节律钟改善胃肠道炎症

通过进食时间调整肠道昼夜节律缓解胃肠道炎症的研究 背景资讯 肠道昼夜节律基因表达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活检中已被观察到受损。昼夜节律的破坏,如在轮班工人中发生的那样,已被证明与胃肠道疾病,包括IBD的风险增加有关。具体到肠道,上皮细胞中的昼夜节律钟被认为通过调节微生物组来平衡胃肠道的稳态。然而,肠道昼夜节律在IBD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揭示。 最近的研究表明,通过限定时间的进食能够改善代谢健康和炎症,并影响肠道微生物群。因此,研究团队假设通过进食时间调整肠道昼夜节律有望影响IBD的发展和进程。 论文来源 此项研究由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和University of Surrey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包括Yunhui Niu、Marjolein Heddes...

中性粒细胞衍生的PAD4诱导CKMT1瓜氨酸化,加剧炎症性肠病中的粘膜炎症

近年来,针对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性粒细胞在肠道炎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IBD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但异常的免疫应答显然是影响病情的主要因素之一。 研究背景与目的 本次研究的目标,是探究在IBD病理过程中,肽基精氨酸脱亚胺酶-4(Peptidyl Arginine Deiminase 4, PAD4)的具体作用及其潜在的底物。研究团队指出,中性粒细胞可以通过形成被称为中性粒细胞细胞外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的网状结构来对抗病原...

通过同时阻断肿瘤微环境中的CCR1和CXCR2实现协同抗肿瘤活性

通过同时阻断肿瘤微环境中的CCR1和CXCR2实现协同抗肿瘤活性

通过双重阻断CCR1和CXCR2在髓系细胞中的表达实现协同抗肿瘤活性 背景介绍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全球健康危机,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上升。在过去15年中,CRC的死亡率增加了30%以上,未来十年预计还将增加25%。尽管手术、放疗、化疗以及分子靶向药物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远端转移,特别是肝转移,仍是导致结直肠癌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存在此类情况。 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在肿瘤进展和转移中发挥关键作用。TME包括癌细胞、免疫细胞、间质细胞以及各种宿主细胞(如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和间质干细胞)。这些成分通过诸如TGF-β、TNF和NF-κB等信号通路进行丰富的串扰,驱动肿瘤生长、侵袭、血...

小肠腺癌的基因组分析:三大数据库的汇总分析

小肠腺癌基因组学概况:基于三大数据库的数据整合分析 背景及研究意义 小肠腺癌(Small Bowel Adenocarcinoma, SBA)是一种罕见的肿瘤,但其发病率近年来有所上升,尤其是十二指肠腺癌。在SBA患者中,约20%患有某些易感疾病,如克罗恩病和林奇综合征。已有研究表明,小肠腺癌在基因组学层面上更接近于结直肠腺癌,而非胃腺癌。然而,关于不同阶段SBA的基因谱以及其预后价值的系统研究仍然有限。 本文作者进行了大规模基因组学分析,以探讨SBA的基因突变分布及其与疾病预后之间的关系,研究内容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科研意义。 研究来源与作者团队 本文的研究由法国和意大利的多家顶级科研机构联合完成,主要作者包括来自Saint Louis Hospital、Sorbonne Universi...

BRAF突变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接受Encorafenib-Cetuximab治疗的生存分析

对癌基因突变性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采用恩可拉费尼-西妥昔单抗治疗的实效性-有效性分析的世代研究 研究背景 随着个体化医疗的发展,靶向治疗成为多种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在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中,恩可拉费尼-西妥昔单抗的组合治疗被认为对预处理BRAF^V600E^突变患者有效。然而,即使是在随机控制的临床试验(如BEACON试验)中证明有效的治疗,也可能因实际应用条件的差异而导致有效性-实效性(efficacy-effectiveness)差距。由于回顾性世代研究可提供对总体患者的更全面认识,此项研究旨在评估临床实践中该药物组合治疗的真实世界有效性。 研究来源 作者: Koen Zwart, Sietske C. M. W. van Nassau, Frederieke H. Van der ...

关于自身免疫疾病与胃癌风险的基于人群的研究

英国人群中自身免疫疾病与胃癌风险的关系 背景介绍 尽管胃癌的整体发病率在过去几十年中有所下降,但近年来在一些西方国家的年轻人中胃癌的发病率却有所增加。这一趋势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conditions)的增加有关。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会引发炎症,而炎症已被发现是许多癌症的前兆,尤其是恶性贫血(pernicious anaemia),这种疾病与胃癌有着强烈关联。恶性贫血是由自身免疫性胃炎(autoimmune gastritis)导致的,涉及胃壁细胞的破坏,并导致体内维生素B12的结合能力减弱,进而增加胃癌的风险。由此,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探索自身免疫性疾病与胃癌之间的关联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论文来源 该论文由多个机构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包括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ationa...

高级别胃肠胰腺肿瘤的全面基因组和转录组特征

高级别胃肠胰腺肿瘤的全面基因组和转录组特征

高级别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综合基因组和转录组特征研究报告 研究背景 高级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high-grade 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 HG GEP-NENs)是一类具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特征的异质性恶性肿瘤。根据WHO 2019 [1]和2022 [2]标准,GEP-NENs目前被分为三类: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神经内分泌癌(NECs)和混合型非神经内分泌-神经内分泌肿瘤。国际临床指南[3, 4]认可将GEP-NET G3和GEP-NECs作为一个覆盖性概念HG GEP-NENs,但强调GEP-NET G3和GEP-NECs在预后和治疗上的差异。GEP-NECs的预后较差,晚期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OS...

ror2在胰腺肿瘤和腺癌中的细胞可塑性调控

ror2在胰腺肿瘤和腺癌中的细胞可塑性调控

研究报告:ROR2在胰腺癌细胞可塑性中的调节作用 背景介绍 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一种致命的疾病,绝大部分患者缺乏治愈的可能性。这部分是因为难以早期检测。PDAC的特征之一是其广泛的肿瘤细胞异质性,这种异质性既体现在“经典型”和“基底样”分子亚型之间的变化,也反映了由于细胞间的可塑性导致的治疗抵抗深层机制。在PDAC的进展中,细胞可塑性贯穿始终,包括正常细胞转化为前癌变性病变和恶性肿瘤的过程,同时伴随着不同细胞身份的获取。 已有研究表明,不同的胰管和腺泡细胞在胰腺癌小鼠模型中可以生成PDAC。腺泡细胞在小鼠中更易于转化。炎症或KRASG12D的致癌表达会诱导腺泡细胞转化为具有导管样性质的前体细胞,即腺泡导管化生(ADM)。化生性导管细胞的特征是上调定义正常导管细胞的基因表达(例如KR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