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体介导的癌细胞亚型间通讯促进鼻咽癌转移及不良预后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是一种起源于鼻咽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尤其在东南亚和南中国地区发病率较高。尽管近年来在鼻咽癌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患者的预后仍然较差,尤其是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较低。肿瘤异质性(tumor heterogeneity)是癌症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肿瘤内不同细胞亚型在基因表达、功能和行为上存在差异。这种异质性在肿瘤的起始、进展和治疗抵抗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鼻咽癌细胞亚型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肿瘤转移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 外泌体(exosomes)是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囊泡,能够携带蛋白质、RNA和DNA等分子,介导细胞间的通信。近年来,外泌体在癌症中的作用备受关注,尤其是在肿瘤微环境(tumor ...

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模态数据整合在乳腺癌无病生存预测中的应用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早期干预和适当治疗已经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但仍有约30%的病例会复发并发生远处转移,导致5年生存率低于23%。传统的临床预测方法,如生物标志物、临床影像和分子检测,虽然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其敏感性低、成本高、可用性有限,且存在患者内部的异质性等问题。因此,开发新的方法来可靠地预测术后乳腺癌患者的复发风险和生存率,以便及时干预和改善整体预后,成为当前研究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乳腺癌的预后预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强大的AI技术,能够从复杂的多模态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结合病理图像、分子数据和临床信息,有望显著提高乳腺癌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 DFS)的预测准确性。然而,现...

Myd88抑制对肠道菌群的干扰及NLR通路激活在DSS诱导结肠炎中的影响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近年来,IBD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给医疗系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尽管普遍认为IBD的发病与微生物失调、免疫反应过度、肠道屏障功能受损以及遗传易感性有关,但其确切病因仍不明确。现有的治疗方案在实现长期缓解方面效果有限,且常伴随显著的副作用。 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 Myd88)是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s)的核心适配蛋白,在宿主防御微生物入侵和启动下游...

通过抑制角鲨烯环氧酶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抑制剂RSL3协同克服肺鳞癌氧化应激耐药性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肺鳞状细胞癌(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LUSC)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一种亚型,占所有NSCLC病例的20%-30%。尽管近年来肺癌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但LUSC仍然缺乏有效的靶向治疗手段,患者的预后较差。因此,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策略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胆固醇代谢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鲨烯环氧酶(Squalene Epoxidase, SQLE)是胆固醇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之一,已有研究表明SQLE在多种癌症中具有促癌作用,但其在LUSC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此外,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和铁死亡(Ferroptos...

表型年龄介导“生命必需8项”对美国成年人死亡率的影响

老龄化是多种慢性疾病和死亡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然而,chronological age(实际年龄)并不能完全反映个体在生物老化过程中的差异。Phenotypic age(表型年龄)是一种基于常规临床标志物的综合评分,用于区分同一年龄段内具有不同疾病和死亡风险的个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生活方式因素如饮食、运动、吸烟、饮酒、肥胖和睡眠等,与生物老化的加速或减缓密切相关。Life’s Essential 8(生命必需8项,LE8)是美国心脏协会(AHA)推荐的一组健康行为,旨在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达到理想的心血管健康(CVH)。然而,表型年龄是否能够有效介导LE8对死亡率的影响,尚不明确。 本研究旨在探讨表型年龄是否能够介导健康生活方式对死亡率的保护作用,并量化表型年龄在LE8与死亡率之间...

左胰腺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的国际多中心验证及DISPAIR-FRS联合预测模型的开发与验证

学术背景 胰腺切除术是治疗胰腺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术后胰瘘(Postoperative Pancreatic Fistula, POPF)是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0%。POPF不仅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成本,还与术后死亡率上升密切相关。因此,准确预测POPF风险对于改善患者预后、优化治疗方案至关重要。目前已有两个独立的术前预测模型——DISPIR和D-FRS,分别于2022年发表并进行了外部验证。然而,这两个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对这两个模型进行国际多中心验证,并探索是否可以通过结合现有模型开发出性能更优的新模型。 论文来源 该研究由来自多个国际知名机构的学者共同完成,包括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医院、挪威奥斯陆大学医院、丹麦奥胡斯大学医院、法国巴黎皮提耶-萨勒佩特里埃医院...

PD1阻断剂联合新辅助放化疗对直肠癌手术的影响:随机POLARSTAR试验的事后分析

背景介绍 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的癌症类型,尤其在东亚地区疾病负担最重。在中国,新诊断的结直肠癌中,47%为直肠癌,其中70%在诊断时为局部晚期(II/III期)。多年来,新辅助放化疗(CRT)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一直是局部晚期直肠癌(LARC)的标准治疗方案。然而,随着新型新辅助治疗模式的出现,如全新辅助治疗(TNT)和新辅助免疫治疗,治疗方案正在不断演变。 PD1阻断剂作为一种免疫治疗手段,已被证明能够显著提高局部晚期直肠癌的病理完全缓解率(pCR)。然而,其对TME手术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PD1阻断剂加入新辅助放化疗对直肠癌手术的影响,特别是对手术成功实施和手术安全性的影响。 论文来源 本论文由Kai Pang、Xinzhi Liu、Hongwei Yao等来...

胃癌切除术后并发症对临床结果的影响:多中心研究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切除(胃切除术)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尽管微创手术技术的应用减少了手术创伤,但胃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较高,约为20%-40%。这些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还增加了医疗资源的负担。因此,识别并优先处理那些对临床结果影响最大的并发症,对于优化医疗资源分配、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评估胃癌切除术后特定并发症对临床结果的影响,特别是对护理升级、再手术、住院时间延长、再入院和30天死亡率的影响。通过多中心回顾性研究,作者希望为全球范围内的胃癌治疗提供参考,并为不同地区的医疗系统制定针对性的改进策略。 论文来源 本论文由Sander J. M. van Hootegem等人撰写,作者来自多个国际知名医疗机构,包括Erasmus Medical...

粘连性小肠梗阻中预测立即手术需求的预测风险评分(StrISK和NOFA)的开发与外部验证:一项观察性前瞻性多中心研究

背景介绍 粘连性小肠梗阻(Adhes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ASBO)是急诊入院的主要原因之一,约占所有小肠梗阻病例的60%。ASBO通常由术后腹腔粘连引起,患者可能表现为腹痛、呕吐和便秘等症状。虽然大多数ASBO病例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如静脉补液、鼻胃管减压和口服水溶性造影剂)缓解,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肠绞窄(strangulation)或非手术治疗失败,需要紧急手术干预。然而,如何准确识别高风险患者仍是一个临床难题。现有的预测模型往往存在样本量小、回顾性研究设计、缺乏校准或外部验证等问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Panu Räty及其团队开展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观察研究,旨在开发并外部验证两个预测模型:一个用于预测肠绞窄风险(Strangula...

常规麻醉病房探视在手术中的影响:TRACE随机临床试验的1年结果

在围手术期医学中,术后患者的长期临床和功能恢复情况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传统上,术后并发症、死亡率、再入院率和再手术率是衡量手术患者预后的主要指标。然而,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患者为中心的结果,如患者报告的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 QoL)。尽管如此,针对普通手术人群的长期随访研究仍然较少,且大多数研究集中在特定的手术患者群体中,限制了结果的普遍适用性。 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空白,荷兰的研究团队开展了TRACE(Routine Postsurgical Anaesthesia Visit to Improve Patient Outcome)随机临床试验,旨在评估术后麻醉科医生例行查房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该研究的短期结果(30天)已发表,并未显示出麻醉科医生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