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式细胞技术识别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和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癌症中外周和脑脊髓液淋巴细胞模式的变化

流式细胞技术识别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和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癌症中外周和脑脊髓液淋巴细胞模式的变化

利用多维流式细胞术揭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免疫机制的新进展 在免疫学研究中,探讨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的免疫病理学机制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决策至关重要。2024年发表在 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 的一篇研究论文通过多维流式细胞术(Multidimensional Flow Cytometry, MFC)详细分析了自身免疫性边缘脑炎(Autoimmune Limbic Encephalitis, ALE)、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elapsing-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 RRMS)以及原发性CNS恶性肿瘤(Primary CNS Tumors, PCNS-Tumors)的外周血(Peripheral Blood, PB)和脑...

新发现的NUMB失功能突变导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机制研究

NUMB基因变异与痛风发生机制的全新探索 背景 痛风是全球最常见的炎性关节病之一,其主要诱因是血尿酸(uric acid)水平持续升高,即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高尿酸血症引发尿酸盐结晶沉积,导致关节及其他组织炎症。虽然痛风的发病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但其确切分子机制仍不完全明确。尿酸的代谢平衡主要通过肝脏产生和肾脏及肠道排泄实现,其中约70%的尿酸通过肾脏排泄。然而,目前关于尿酸排泄异常的分子机制仍存在诸多未解之谜。 近期,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和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研究团队,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了一种与遗传性痛风相关的NUMB基因罕见变异。该研究发表在《Cell Discovery》,揭示了NUMB蛋白在调控尿酸排泄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变异引发痛风的分子机制。 研究起源与背...

自身免疫小鼠的HSC来源的巨噬细胞中的代谢和表观遗传状态驱动训练性免疫

自身免疫疾病中HSC衍生巨噬细胞的代谢和表观遗传状态及其对训练性免疫的驱动机制 研究背景 在自体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 AD)的背景下,研究显示,长期的免疫系统活化和炎症反应不仅影响成熟的免疫细胞,同时也会对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SCs)产生深远影响。自体免疫疾病患者中,存在大量的激活性髓系细胞,这些细胞通过产生炎症性细胞因子,在没有T细胞受体(TCR)刺激的情况下诱发自体免疫T细胞的活化,从而加剧疾病的病理发展。然而,造血干细胞在此过程中是否也受到影响并在后续免疫反应中扮演关键角色,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自体免疫疾病患者中存在的髓系细胞的炎症性状态与“训练性免疫”(Trained Immunity, TI)机制密...

通过驻留巨噬细胞调节血管内皮的代谢控制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内皮细胞通过驻留巨噬细胞的代谢调控影响胰岛素敏感性 近年来,代谢性疾病,尤其是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问题。肌肉组织作为人体葡萄糖代谢的主要器官之一,其胰岛素敏感性与体内整体葡萄糖稳态的维持密切相关。然而,影响肌肉组织胰岛素敏感性的因素复杂多样,除肌肉细胞自身的代谢调控外,肌肉组织微环境中的其他细胞,尤其是驻留在肌肉中的巨噬细胞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本文由Jing Zhang等人发表在《Cell Metabolism》上,题为“Endothelial Metabolic Control of Insulin Sensitivity through Resident Macrophages”,研究了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EC)如何通过代谢调控驻留巨噬细...

饮食时间诱导的肠道菌群昼夜节律调节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炎症节律

饮食时间调控肠道菌群昼夜节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节律的影响 背景介绍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全身炎症和关节结构的进行性破坏为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RA患者的炎症和症状通常表现出昼夜节律波动,例如早晨症状加重,而白天逐渐缓解。这种节律性与生物钟、激素波动及免疫系统活动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对RA炎症节律的具体调控机制了解尚浅。 生物钟的核心在于视交叉上核(SCN),其通过调节光照、进食和活动等环境线索,协调机体的昼夜节律。在这一背景下,饮食节律(例如进餐时间和禁食间隔)被认为可能对RA的炎症节律产生深远影响。此外,肠道菌群也展示出与宿主生物钟相一致的昼夜节律变化,其可能通过改变宿主的免疫反应来调控炎症...

肥胖加剧性别特异性干扰素信号选择性恶化女性中枢神经系统自体免疫

肥胖加剧性别特异性干扰素信号选择性恶化女性中枢神经系统自体免疫

肥胖通过性别特异性干扰素信号加重女性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 近年来,女性中枢神经系统(CNS)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引起了广泛关注,而肥胖作为一个潜在的环境危险因子,逐渐成为研究热点。《Cell Metabolism》最新一期发表了一篇题为“Obesity Intensifies Sex-Specific Interferon Signaling to Selectively Worse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utoimmunity in Females”的文章,由Brendan Cordeiro博士及其团队主导。文章揭示了肥胖如何通过性别特异性的干扰素信号通路,加剧女性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的严重性。这项研究整合了人类和小鼠模型的数据,深刻解析了肥胖与性...

IL-22通过肠上皮细胞STAT3恢复饮食扰动的肠道稳态,有助于治疗MASLD

IL-22 恢复肠道稳态,缓解由饮食引发的MASLD 近年来,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tic Liver Disease,MASLD)的发病率显著上升,与高能量饮食(含高糖和高脂肪)的广泛消费密切相关。MASLD不仅与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T2D)等代谢性疾病紧密相连,还涉及“肠肝轴”失衡及特定免疫信号的缺陷。因此,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中,张鹏等人(2024)在《Cell Metabolism》上发表了题为“IL-22 通过恢复肠上皮细胞STAT3的稳态缓解由饮食引发的MASLD”的研究,探讨了IL-22在饮食诱导的MASLD模型中的作用机制,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背景...

跨组织人类成纤维细胞图谱揭示在免疫调节中具有不同作用的肌成纤维细胞亚型

跨组织人类成纤维细胞图谱揭示不同亚型肌成纤维细胞在免疫调控中的独特作用 研究背景与动机 成纤维细胞在维持组织稳态、炎症反应、纤维化以及癌症进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近年来,成纤维细胞在肿瘤微环境(TME)中的多样性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研究显示,成纤维细胞通过调控细胞外基质(ECM)、与癌细胞及免疫细胞的信号传导等方式在癌症中发挥复杂功能。然而,成纤维细胞的异质性与可塑性也使得它们成为治疗中难以操控的对象。因此,明确疾病相关成纤维细胞的状态、免疫细胞互作及其对临床结果的影响,将为优化癌症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为此,Gao等学者通过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技术系统性分析了跨组织及疾病状态下的成纤维细胞异质性。研究的核心目标是构建跨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图谱,揭示成纤维细胞亚型的分布特点...

肥胖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的多维分析

背景和研究动机 肥胖已被确认为多种恶性肿瘤的重要风险因素,不仅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与扩散,同时也导致患者的预后普遍较差。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的肥胖患者,尤其是在特定肿瘤类型和性别条件下,显示出一种不同寻常的生存获益,被称为“肥胖悖论”(Obesity Paradox)。这一现象指出,肥胖患者接受ICI治疗后的生存率竟然比体重正常或较轻的患者更高。尽管这一悖论被初步证实,但仍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其效果,包括肿瘤类型、患者的性别以及肥胖程度。鉴于此,Wenjing Xu等人通过多维度回顾性研究,分析肥胖对ICI治疗疗效的影响,旨在为“肥胖悖论”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本研究由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科与相关医学机构的研究团队共同完成,文章发表于2024年《Cancer Cell...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是一种T细胞负共刺激分子

GLP-1R在T细胞中的作用及其抗移植免疫和抗肿瘤免疫的调节机制 学术背景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已知是葡萄糖代谢的关键调节器,主要在胰腺β细胞中表达。过去的研究已经明确,GLP-1R激动剂在减少严重糖尿病并发症,如心血管事件和糖尿病肾病方面具有显著效果。然而,越来越多的文献表明GLP-1R可能在调节免疫系统中也扮演重要角色。例如,其mRNA在多个免疫细胞群体中表达,包括树突状细胞和T淋巴细胞,但其具体免疫功能尚未完全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深入探讨GLP-1R在T淋巴细胞中的角色,特别是在移植免疫和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研究来源 这篇研究论文由Moufida Ben Nasr、Vera Usuelli、Sergio Dellepiane等多位科学家共同撰写,该团队的研究人员分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