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胺酮通过突触捕获缓解NMDA受体功能减退

氯胺酮通过突触捕获缓解NMDA受体功能减退

随着神经科学研究的深入,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受体,NMDAR)在神经传递和认知功能中的关键作用愈加明确。NMDAR是一类离子通道型谷氨酸受体,在神经元突触中起重要作用,负责神经元间的快速兴奋性传递及突触可塑性调控。然而,NMDAR功能的异常与多种神经疾病和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如阿尔茨海默症、癫痫、精神分裂症等。特别是自免疫性抗NMDAR脑炎的发现进一步揭示了NMDAR的功能失调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重大影响。抗NMDAR脑炎患者体内产生针对NMDAR的自身抗体,这些抗体干扰受体在突触中的稳定性,引发突触受体的脱离和神经传递失衡,从而导致认知缺损、精神症状、癫痫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尽管NMDAR功能失调的治疗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但目前的药物干预并不理想。多数NMDAR拮抗剂的临...

反义寡核苷酸在仿人模型中增强SLC20A2表达并抑制脑钙化

反义寡核苷酸在仿人模型中增强SLC20A2表达并抑制脑钙化

反义寡核苷酸增强SLC20A2表达并抑制人源化小鼠模型中的脑钙化 背景与研究问题 原发性家族性脑钙化(Primary Familial Brain Calcification,PFBC)是一种与衰老相关的神经遗传性疾病,其特征是在基底神经节、丘脑、小脑等脑部区域出现双侧钙化沉积。PFBC患者常表现为头痛、帕金森样运动障碍、认知下降、焦虑和抑郁等多样症状。目前,对PFBC的临床管理仅依赖于对症治疗,尚无能有效抑制脑钙化进程的治疗方法。 已知PFBC的遗传学基础包括SLC20A2、PDGFRB、PDGFB等基因的突变,其中约61%的PFBC病例归因于SLC20A2基因的杂合性突变。然而,关于SLC20A2的突变如何导致脑钙化,其病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的作者团队发现了SLC20A2基因的新型深...

胰高血糖素促进人类脂肪肝的肝线粒体氧化和丙酮酸羧化酶通量增加

葡萄糖调节在脂肪肝病患者肝脏线粒体氧化与丙酮酸羧化酶通量的影响研究 研究背景与意义 脂肪肝相关代谢障碍肝病(Metabolic-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tic Liver Disease,简称MASLD)已成为21世纪全球健康领域的重要挑战之一。该疾病通常伴随肥胖和2型糖尿病,并与心血管疾病、肝纤维化和全因死亡率增加密切相关。MASLD在成人和儿童中均有较高的患病率,尤其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几乎普遍存在,且在部分患者中进一步发展为炎性脂肪肝(Metabolic-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hepatitis,MASH)或肝硬化。尽管已有研究提出肝线粒体氧化在MASLD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关键作用,但其具体作用和表现仍存在争议。有些...

GPR56感知类固醇激素17α-羟孕烯醇对抗铁死亡诱导的肝损伤

蛋白质耦合受体GPR56的作用及其在铁死亡诱导的肝损伤中的保护机制 近年来,铁死亡(ferroptosis)作为一种新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形式,逐渐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其特征是由于磷脂过氧化而导致细胞死亡,与传统的凋亡和坏死有显著区别。铁死亡在多种病理条件下具有重要意义,包括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和药物诱导的组织损伤等。尽管铁死亡的发生机制逐渐被揭示,但针对其的抑制途径仍然较少,特别是在G蛋白耦合受体(GPCRs)家族中,此类受体在铁死亡中的具体作用尚未明确。 本研究由Lin Hui、Ma Chuanshun等学者完成,隶属于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等机构,发表在2024年11月5日的《Cell Metabolism》期刊上。研究团队发现,黏附型G蛋白耦合受体GPR56通过调控CD36介导的脂质代谢...

饮食时间诱导的肠道菌群昼夜节律调节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炎症节律

饮食时间调控肠道菌群昼夜节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节律的影响 背景介绍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全身炎症和关节结构的进行性破坏为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RA患者的炎症和症状通常表现出昼夜节律波动,例如早晨症状加重,而白天逐渐缓解。这种节律性与生物钟、激素波动及免疫系统活动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对RA炎症节律的具体调控机制了解尚浅。 生物钟的核心在于视交叉上核(SCN),其通过调节光照、进食和活动等环境线索,协调机体的昼夜节律。在这一背景下,饮食节律(例如进餐时间和禁食间隔)被认为可能对RA的炎症节律产生深远影响。此外,肠道菌群也展示出与宿主生物钟相一致的昼夜节律变化,其可能通过改变宿主的免疫反应来调控炎症...

Fusobacterium nucleatum促进微卫星稳定结肠直肠癌中的抗PD-1治疗

Fusobacterium nucleatum促进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的抗PD-1疗法 背景介绍 随着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疗法的兴起,癌症治疗迎来新的曙光。然而,尽管PD-1靶向药物(如Pembrolizumab)被批准用于特定类型结直肠癌(CRC)患者的治疗,绝大多数(约85%)的CRC患者却无法从中获益,因为这些患者属于微卫星稳定(MSS)型,其对ICB疗法反应性差。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筛选出可能对ICB疗法有反应的MSS型CRC患者,同时亟需提高其治疗效果。 肠道微生物群被认为对宿主免疫系统有显著影响,并在ICB疗法的反应性中起重要作用。在结直肠癌的病理研究中,某些特定肠道菌群的富集被发现与肿瘤进展相关联。其中,牙龈卟啉单胞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简...

人类胰腺癌中KRAS特定突变体的临床结果和生物特征

针对KRAS突变的胰腺癌患者临床结果和生物特征研究报告 研究背景与目的 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被预测在2030年成为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PDAC患者中仅有大约20%可以接受切除手术,因而大部分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低于10%。早期PDAC患者往往有更好的预后,但尚不清楚这是否由于该阶段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还是因为疾病被更早地发现。PDAC的基因组研究揭示了KRAS、TP53、SMAD4、CDKN2A等关键驱动基因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而KRAS突变尤其频繁(占患者的90%),并具有不同的突变类型。特别是KRASG12D突变被认为会降低生存率,而KRASG12R突变在PDAC中的作用和影响尚未深入探究。 本文由Caitlin A....

遗传性糖基磷脂酰肌醇缺乏症的临床和遗传谱系

遗传性糖酰磷脂酰肌醇缺乏症(IGDs)的临床和遗传谱系研究 背景介绍 糖酰磷脂酰肌醇(GPI)锚定通路对于真核生物中许多重要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至关重要,这些修饰对细胞信号传导和早期人类神经发生以及神经发育基本重要。然而,遗传性GPI缺乏症(IGDs)是一组罕见的、表型异质性较大的多系统疾病,主要由GPI锚定通路基因突变引起。尽管目前已有24个GPI锚定通路基因与人类神经遗传病相关,但现有的报告仍集中于单一基因且缺乏整体的数据。此外,对于这些患者的自然病史数据也十分有限。因此,本研究旨在系统性分析83名来自75个家庭的IGDs患者的分子谱系、表型特征和自然病史,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 论文来源 该研究由来自多个机构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包括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Gre...

SCN2A 变异导致的临床表型谱扩展及其功能相关性研究

SCN2A相关疾病的失调功能与临床表型扩展谱相关 本文由Anne T. Berg、Christopher H. Thompson、Leah Schust Myers、Erica Anderson、Lindsey Evans、Ariela J. E. Kaiser、Katherine Paltell、Amanda N. Nili、Jean-Marc L. Dekeyser、Tatiana V. Abramova、Gerry Nesbitt、Shawn M. Egan、Carlos G. Vanoye与Alfred L. George Jr.等学者撰写。本文发表于2024年4月23日,发布在《Brain》期刊上。研究由多家机构联合进行,包括Northwestern University Fein...

SNUPN基因双等位基因变异导致具有肌原纤维样特征的肢带型肌营养不良

双等位基因位点变化在 SNUPN 基因中引起具有类肌原纤维特征的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 学术背景 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组复杂且异质的神经肌肉疾病,其特征是由于肌纤维损失引起的逐渐性肌肉无力和萎缩。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ies, LGMD)是其中一种,主要表现为近端肌肉无力。遗传变异是这些疾病的主要原因,通常影响对多种肌肉功能至关重要的蛋白质。有趣的是,与RNA剪接相关的基因也被证实是引起某些特定类型肌营养不良的原因。尽管相关基因数量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约有一半的LGMD患者仍没有明确的遗传诊断。前体信使RNA(pre-mRNA)剪接是生成成熟mRNA转录物的关键步骤,通过内含子去除和外显子的绑定来调控基因表达。剪接是由一个大的动态核糖核蛋白(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