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依赖性巨胞饮作用驱动胰腺癌对KRAS-G12D靶向治疗耐药

学术背景与问题 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PDAC)是一种极具侵袭性的癌症,其五年存活率极低,主要由于晚期诊断和有限的治疗选择。PDAC患者中约95%存在KRAS基因突变,其中KRAS-G12D突变最为常见。尽管KRAS突变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不可成药”的靶点,近年来针对KRAS-G12C突变的新型抑制剂(如Adagrasib)取得了突破,而针对KRAS-G12D的抑制剂MRTX1133也在临床开发中。然而,MRTX1133在治疗PDAC时仍然面临耐药性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揭示KRAS-G12D抑制剂MRTX1133耐药性的分子机制,并提出潜在的解决方案。 论文来源 本研究由Changfeng Li、Yuanda Liu、Chang Liu...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揭示前列腺特异抗原水平的新位点并改进跨血统群体的预测

多民族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揭示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的新位点并改善跨血统预测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PSA)是一种由前列腺分泌的蛋白质,其水平通常用于前列腺癌的筛查。然而,PSA水平不仅受前列腺癌影响,还可能受到良性前列腺增生、局部炎症或感染、前列腺体积、年龄和遗传因素的影响。因此,PSA筛查虽然在1994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前列腺癌筛查,但其在降低前列腺癌特异性死亡率方面的益处是否超过过度诊断和治疗带来的危害仍存在争议。 研究表明,约20%到60%的筛查检测出的前列腺癌是过度诊断,即这些癌症不会在临床上表现出来或导致前列腺癌相关死亡。此外,估计需要邀请229人进行筛查,并诊断出9例前列腺癌才能预防1例死...

FBXO31介导的OGT泛素化在维持O-GlcNAcylation稳态以抑制子宫内膜恶性肿瘤中的作用

研究背景与问题引入 蛋白质O-GlcNAc糖基化是一种重要的翻译后修饰,它在细胞代谢可塑性中起着关键作用。O-GlcNAc糖基化水平的异常变化已经在多种癌症中被观察到,包括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 EC),这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然而,临床特征描述和分子机制探究在子宫内膜癌中的O-GlcNAc糖基化失调尚未完全完成。 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在过去二十年间增加了50%,成为发达国家女性最常见的生殖系统癌症之一。在中国,2022年约有77,700例新诊断的子宫内膜癌病例和13,500例估计的死亡病例。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相关条件如糖尿病是其风险因素。子宫内膜癌可以分为I型或II型肿瘤,也可以根据其组织病理学特征分类为子宫内膜样癌、浆液性癌、癌肉瘤或透明细胞癌。 近年...

癌症细胞通过脂肪酸结合蛋白避免免疫细胞诱导的铁死亡

癌症细胞通过脂肪酸结合蛋白7逃避免疫细胞诱导的铁死亡 背景介绍 癌症通过创建免疫抑制环境来阻碍免疫反应,从而使肿瘤能够生长并对治疗产生抵抗。免疫系统通过CD8+ T细胞诱导肿瘤细胞发生铁死亡(ferroptosis),这是一种依赖铁离子的脂质过氧化和活性氧(ROS)积累的细胞死亡方式。然而,癌症细胞如何逃避免疫治疗诱导的铁死亡机制尚不明确。本文揭示了癌症细胞通过上调脂肪酸结合蛋白7(FABP7)来逃避铁死亡和抗肿瘤免疫的机制。 FABP7是一种主要在大脑中表达的蛋白质,参与脂肪酸代谢和运输,尤其在神经干细胞和神经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前的研究表明,FABP7在多种癌症中高表达,并与不良预后相关。然而,FABP7在调节铁死亡中的具体作用及其对免疫治疗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旨在揭示FABP...

5-HT 调控组蛋白血清素化和瓜氨酸化以驱动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和肝转移

5-HT 调控组蛋白血清素化和瓜氨酸化以驱动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和肝转移

5-羟色胺调控组蛋白修饰驱动肝癌转移的机制研究 学术背景 癌症转移是导致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内脏器官的转移,如肝癌(liver metastasis)。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s, NETs)是一类具有高度转移潜力的肿瘤,其中神经内分泌前列腺癌(neuroendocrine prostate cancer, NEPC)和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等肿瘤的肝转移率较高,预后极差。尽管癌症转移的机制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神经内分泌肿瘤通过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转移的机制尚不明确。 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是一种重要的神...

睡眠特征、睡眠障碍与胶质母细胞瘤之间的因果关联:双向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睡眠特征、睡眠障碍与胶质母细胞瘤的因果关联:一项双向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学术背景介绍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GBM)是最具侵袭性和最常见的恶性脑肿瘤,占成人原发性脑肿瘤的近50%。它主要起源于大脑或脊髓中的星形胶质细胞,且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尽管治疗手段有所进步,GBM的预后仍然较差。因此,识别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对于理解GBM的发展机制以及改善早期检测和预防至关重要。 GBM患者常出现头痛、记忆力减退、意识混乱和恶心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此外,睡眠障碍,尤其是失眠和昼夜节律的改变,常见于GBM患者,进一步降低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已有研究表明,昼夜节律的紊乱(如轮班工作)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周期调控、DNA修复和免疫功能,增加癌症风险。睡眠剥夺和睡眠质量差也被认...

基于分子杂交的新型喹唑啉-2-吲哚酮衍生物作为高效选择性PI3Kα抑制剂的研究

新型PI3Kα抑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分子杂交技术引领肺癌治疗新突破 学术背景 癌症,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全球范围内第二大致死疾病。目前,化疗作为主要治疗手段,由于其缺乏靶向性,常伴随着严重的毒副作用。因此,开发高效、低毒的新型抗癌药物成为当务之急。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在细胞生长、增殖和存活中起关键作用,尤其是其α亚型(PI3Kα)的异常激活与多种癌症的发展密切相关。选择性抑制PI3Kα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目前仅有少数PI3Kα抑制剂(如Alpelisib)获批用于临床,且存在选择性不足、副作用大等问题。 分子杂交技术(Molecular Hybridization)是一种将两种或多种药物药效团结合在同一分子中的药物设计方法,能够简化药代动力学,减少药物相互作用,...

HNRNPR介导的UPF3B mRNA剪接驱动肝细胞癌转移

HNRNPR介导的UPF3B mRNA剪接驱动肝癌转移的研究 近年来,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因其高侵袭性和转移性成为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HCC的转移机制复杂,其中异常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 AS)在肿瘤的发生、侵袭和转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UPF3B(Up-frameshift suppressor 3B)是X染色体连锁基因,编码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NMD)途径的关键蛋白。UPF3B的异常表达与多种癌症的进展相关,但其在HCC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明确。为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研究团队开展了针对UPF3B剪接变体(UPF3B-S)在HCC转移中作用的研究,旨在揭示其在HCC侵袭和转移中的分子机制...

NCAPD3通过调节SIRT1表达促进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展的机制研究

NCAPD3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促癌机制及其应用价值研究 学术背景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具有显著的临床和生物学异质性。尽管近年来在治疗上取得了进展,但仍有一部分患者预后不佳,尤其是那些存在染色体不稳定性(CIN)的患者。染色体不稳定性是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关键生物学基础,广泛存在于淋巴瘤中。然而,关于DLBCL中染色体不稳定性的具体机制仍不明确。 Condensin(染色体结构维持复合物)是染色体组装、压缩和分离的重要分子马达蛋白,其在染色体动力学中的功能已被广泛研究。NCAPD3(condensin II的一个亚基)在染色体轴压缩中起主导作用,但其在淋巴瘤中的功能尚未被深入研究。基于NCAPD3在染色体结构稳定性中的重要性以及CIN在DLBCL中...

解锁黑色素瘤抑制:通过PI3K-AKT-ZEB1轴调控miRNAs的见解

非热大气压等离子体通过PI3K-AKT-ZEB1轴调控miRNA抑制黑色素瘤的研究报告 学术背景 黑色素瘤是皮肤癌中最具侵袭性且死亡率最高的类型,尤其在中晚期,其治疗难度极大。尽管近年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进展使患者的生存率有所提高,但整体疗效仍不理想。因此,探索新的治疗手段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非热大气压等离子体(Non-Thermal Atmospheric Pressure Plasma, NTP)作为一种新兴的物理治疗手段,近年来在癌症治疗中展现出潜力。NTP通过产生活性氧和氮物种(Reactive Oxygen and Nitrogen Species, RONS),诱导癌细胞氧化应激,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然而,NTP在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机制,特别是其对微小RNA(microR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