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多组学数据揭示凋亡小体清除作用在肺腺癌预后和免疫治疗中的意义

肺腺癌中凋亡小体清除特性及其预后与免疫治疗的关联研究 背景与研究动机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是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由于疾病的隐匿性和缺乏特异性,大多数肺癌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传统治疗方式(如手术、放疗和化疗)的疗效有限,患者总体生存率较低。近年来,免疫治疗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带来了希望,但其疗效仍受限于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的免疫抑制作用。 凋亡小体清除(Efferocytosis,ER)是由吞噬细胞清除凋亡细胞的生物过程,在肿瘤进展中起关键作用。研究表明,ER促进肿瘤免...

BRCA携带者肿瘤分析揭示不同时间点的基因组相似性

BRCA1/2 基因携带者肿瘤分析:在不同时间点显现基因组相似性 乳腺癌(Breast Cancer, BC)是全球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多为散发性,而家族性遗传病例仅占5%到10%。在众多致病分子中,BRCA1/2 基因突变(Pathogenic Gene, PG)因其高渗透性成为遗传性乳腺/卵巢癌综合征研究的重点。这些基因突变显著提高了女性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终生风险,分别高达38%至87%和16.5%至73%。此外,BRCA1/2 突变还与其他癌症类型相关,包括胰腺癌、胃癌和前列腺癌。 本文作者团队包括 Tal Falick Michaeli、Avital Granit Mizrahi 等,他们隶属于以色列 Hebrew University 和 Hadassah Medi...

放射抗性相关端粒基因在肺腺癌预后和免疫浸润中的作用

肺腺癌中与放射抗性相关的端粒基因在预后和免疫浸润中的影响 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 LUAD)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一种常见亚型,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尽管近年来在早期检测和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LUAD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仍不尽如人意。这种局面促使研究者不断探索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本文发表于《Cancer Cell International》杂志,由上海肺科医院和同济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完成,旨在揭示与放射抗性相关的端粒基因(Radioresistant-related Telomere Genes, RRTGs)在LUAD预后和免疫浸润中的作用。 研究背景 端粒(Telomeres)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重复DNA序列,对染色体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多组学分析揭示非裔美国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生存预测因子

多组学分析揭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洲裔患者的生存预测因子 背景与研究目的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是一种以髓系祖细胞克隆性扩增为特征的血液肿瘤,其发病机制深受基因组改变的影响。然而,针对不同种族群体的AML基因组研究仍显不足。尤其是,非洲裔患者仅占AML基因组研究样本的2%,这与非洲裔群体占患者总数的9%的比例显著不符。这种研究的不足不仅限制了精准医学的普及,也可能加剧治疗效果的差距。 此前研究表明,非洲裔AML患者的生存率较低,这一差异可能与结构性种族主义、社会经济因素以及基因组差异等多种因素相关。然而,现有AML分子风险分层系统主要基于欧洲裔患者的基因组数据,可能未能有效捕捉非洲裔患者的特异性基因特征。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多组学分析探索非洲裔...

开发用于癌症治疗的红细胞 MHC-I 结合物

开发用于癌症治疗的红细胞 MHC-I 结合物

开发新型红细胞-MHC-I偶联体用于癌症治疗:一种革命性的免疫疗法 研究背景:传统角色与新发现的潜力 红细胞(erythrocytes)是人体内数量最多的细胞,约占成人总细胞数的70%。它们主要被认为是氧气运输的载体,但近年来的研究揭示了红细胞在免疫系统调控中的重要作用。这些细胞缺乏细胞核,具有生物相容性、较高的表面积体积比以及柔韧的细胞膜,使其成为理想的药物递送载体。此前的研究表明,红细胞能与化学因子、核酸和病原体等免疫相关分子相互作用,例如通过表达达菲抗原受体(DARC)调节炎症信号。此外,某些病理条件下,红细胞可以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分子,这提示其在免疫调控中的潜在作用。 MHC-I分子在癌症免疫治疗中扮演重要角色。已有研究探索了基因工程改造的红细胞用于抗癌治疗的可能性,...

脂肪源干细胞作为促凋亡溶瘤黏病毒载体:穿越血脑屏障和治疗小鼠胶质瘤

跨越血脑屏障:脂肪源性干细胞作为载体的促凋亡溶瘤黏病毒治疗小鼠胶质母细胞瘤的研究 研究背景与目的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简称GBM)是最具侵袭性和恶性程度的脑肿瘤之一,具有极高的复发率和极差的预后。GBM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即使经过手术、化疗和放疗等常规疗法的多重干预,患者的平均存活率依然低于两年。GBM的高复发率主要归因于肿瘤干细胞,即所谓的脑肿瘤起始细胞(brain tumor initiating cells,BTICs),这些细胞具有强大的免疫逃逸能力和抗药性,是导致肿瘤复发和耐药性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es, OVs)疗法成为癌症治疗领域的前沿。溶瘤病毒是一类选择性侵袭癌细胞并诱导其凋亡的弱致病病毒。研究发现,基因改造...

抑制性FCγ受体缺失增强CD8 T细胞干性,提高抗PD-1疗法对胶质母细胞瘤的响应

抑制性Fcγ受体的删除增强CD8 T细胞干性,增加抗PD-1疗法对胶质母细胞瘤的响应性 背景与研究目的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GBM)是一种侵袭性强、预后差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14.6个月。尽管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ICB)在其他癌症中取得显著成效,但在GBM治疗中的效果却十分有限。造成这种疗效差的主要原因是GBM特有的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其受血脑屏障的保护,导致抗原呈递能力减弱并使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即使T细胞成功浸润肿瘤,往往也会因多种免疫抑制因素而发生“衰竭”。 近年来...

针对SNRNP200诱导的剪接失调的靶向治疗为糖酵解型三阴性乳腺癌提供免疫治疗机会

靶向SNRNP200诱导的剪接失调:糖酵解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治疗的新策略 背景 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乳腺癌中侵袭性最强的亚型,具有极高的复发率和病死率。尽管近年来针对TNBC亚型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包括通过代谢途径进行亚型划分(如脂代谢型、糖酵解型和混合型),但针对肿瘤代谢的治疗策略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巨大挑战。现有药物如乳酸脱氢酶(LDH)抑制剂在糖酵解型TNBC中虽取得一定疗效,但其副作用对非肿瘤细胞(如基质细胞和免疫细胞)造成的损害,限制了其整体治疗效果。 RNA剪接是调控基因表达的重要机制,其在肿瘤代谢中的作用逐渐被揭示。一些研究显示,剪接体(spliceosome)组成成分的异常是肿瘤中剪接失调的主要原因,且特定剪接基因的调控能够选择性地诱导肿瘤细胞死亡,而不影响正常乳腺上皮细...

基于新型Pix2Pix生成对抗网络增强框架的MRI脑肿瘤分类

增强型基于MRI的脑肿瘤分类研究:一种新颖的Pix2Pix生成对抗网络增强框架 脑肿瘤是全球范围内一种具有高发病率和致死性的重大健康问题。在全球每年新增数以万计的脑肿瘤病例中,患者生存率低,尤其是恶性脑肿瘤更是面临严峻的治疗挑战。如何通过早期诊断与精准分类脑肿瘤以优化治疗策略成为医学研究的重点。然而,传统基于人工分析的影像诊断耗时且易出错,而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AI)和深度学习(DL)技术为脑肿瘤的自动化诊断带来了曙光。 本研究由Near East University的Efe Precious Onakpojeruo等学者完成,研究成果发表于《Brain Communications》(2024, DOI:10.1093/braincomms/fcae372)。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P...

解析胶质瘤的拓扑结构:基于网络理论框架的研究

解读胶质瘤拓扑景观:基于网络理论框架的研究 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 Cells, GSCs)被认为是胶质瘤复发和治疗耐药的关键因素,成为新疗法的重要研究目标。然而,目前对胶质瘤干细胞在胶质瘤分层结构中的作用仍然存在争议,这种有限的理解阻碍了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Yao等人团队通过整合实验数据和内生性网络理论(Endogenous Network Theory, ENT),构建了一个描述胶质瘤能量景观的核心内生性网络模型。本研究揭示了胶质瘤生物学的复杂特性,并为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背景与研究动机 胶质瘤是一种侵袭性脑肿瘤,其细胞来源和分化机制长期以来备受关注。近年来,研究发现胶质瘤细胞可能与神经或胶质干细胞特性密切相关,这种细胞被定义为胶质瘤干细胞(GS...